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之所以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原因在于雕塑的直接性——直接表达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与二维平面绘画形式比较,雕塑是实在的、立体的、物化的,接近于现实的可触可感的世界,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实体。世界是多维的,雕塑也可以看作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作为表达人类知觉和情感的宗教——佛教主张“以像传教”,通过雕塑更加形象的传达佛教的精神。佛教造像从印度到中国,从西域到中原,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尤其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早期传统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和风格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原有的审美倾向、造型方式、表达技巧产生深远的影响。北魏之后的北齐正是中国佛教造像变化发展最为剧烈的阶段,规模和水平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佛教造像发展史中重要的转折时期。论文据此展开整理和分析,首先阐述了北齐晋阳的地理、历史、社会背景问题——北齐时期的晋阳城是统治者高欢、高洋父子政治、军事核心,出于统治者自身和国家的考虑,佛教迅速发展,并受到晋阳整体社会上下的崇拜。这样的时代因素成为北齐晋阳佛教造像艺术长足发展的历史依托。接着,在具体的造像艺术特征方面,晋阳佛教造像规模较大,种类丰富,有洞窟群、有摩崖造像、有单体造像、也有佛龛组合。整体形态疏朗润洁、淡雅端庄、彰显着内在的活力,透出一种宁静、自然、含蓄,既有一种近在咫尺的亲切感,也有一种远在千里的超然之气,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晋阳佛教造像独特的人性美。随后分析了这种艺术特征的成因,不仅受到印度佛教造像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还有南北朝文化的共同作用。论述总结北齐晋阳传统佛教造像背后彰显出的中国文化精神和特质,得出一些对当代雕塑艺术的思考,为意识形态剧烈变化下的当代雕塑做出一些历史的总结资料,希望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