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敏感光交联水凝胶的制备、性能及药物释放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H敏感水凝胶受外界pH值变化刺激,体积会发生明显的溶胀或收缩,其在药物载体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4-叠氮苯甲醛(4-AZIDE)反应,合成了可光交联的羧甲基壳聚糖,用紫外光(253.7nm,20W)幅照引发交联反应,制备了pH敏感光交联水凝胶,主要内容包括:(1)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2)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机械性能研究及其表面形态表征。(3 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研究;(4)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消溶胀动力学研究;(5)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载药释药性能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交联的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具有较好的pH敏感性,形态结构均一,机械性能较好。采用紫外光引发交联的方式,有利于控制凝胶反应的时间及交联程度,可以实现原位载药,方便剂型成型,而且整个过程可在室温或室温以下进行,非常适合热不稳定药物的负载与剂型的成型。溶胀动力学研究显示,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在pH<5.0的缓冲液中,其溶胀动力学呈现过溶胀平衡现象,该现象可能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其一,在pH<5.0的缓冲液中,网络中的氨基质子化,氨基正离子和部分羧基负离子形成离子键导致溶剂从溶胀的凝胶网络中排出;其二,在酸性溶液中,网络中的羧基负离子逐渐质子化转变成非游离态的羧基,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浓度降低产生离子渗透压导致溶剂排出;其三,网络中非游离的羧基之间逐渐形成氢键导致溶剂从溶胀的凝胶网络中排出。凝胶的溶胀过程遵循Diez-Pena.E等提出的溶胀动力学模型,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有很好的相关性。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在pH>5.0的缓冲液中,溶胀动力学不再出现过溶胀平衡现象,其溶胀过程遵循Schott二级溶胀动力学方程。该凝胶经pH7.0缓冲液预处理后转入pH3.0~6.0缓冲液中的消溶胀动力学分两种情况:在pH3.0~4.0的缓冲溶液中直接发生消溶胀,而在pH5.0~6.0的缓冲溶液中消溶胀之前出现短时溶胀,这一现象归因于凝胶内部钠离子对羧酸根离子的屏蔽作用。根据殷以华等人提出的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消溶胀动力学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发现实验数据与理论曲线有较好的相关性。该凝胶经去离子水预处理后转入pH3.0~6.0缓冲液中的消溶胀动力学符合殷以华等提出的二级消溶胀动力学模型。pH敏感光交联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在pH3.0和pH7.4缓冲溶液中的释药研究表明:pH值及凝胶的组成影响药物的释放,并且在pH3.0和pH7.4缓冲溶液中的释药动力学均遵循Ritger-Peppa模型,释药机制为Fick扩散。pH敏感光交联水凝胶的以上特点可望使其成为良好的药物载体。
其他文献
浙江省是我国重点产茶省。继1978年第一个实现年产茶一百万担省以后,1979年茶叶又获丰收,年产茶一百三十万担。浙江省茶叶持续增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广大茶区普及科学技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的转移和多药耐药(MDR)的发生是肿瘤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化疗药物、核酸药物及光热治疗的联合应用,为抗肿瘤转移和逆转肿瘤MDR提
自从我省开始试种矮化密植茶园以来,由于多条栽的小行行间较窄,施肥不很方便,有些地方为了省力、快速,采用了从树冠面上撒施固体肥料,然后用齿耙或扫帚摇动树冠使肥料落入土
背景与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为儿童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之一。尽管传统的治疗手段对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
柽麻又叫太阳麻,是一种绿肥牧草植物。1960年先后从广东和江苏引入我省,试种结果证明广东柽麻在我省不能繁衍后代,江苏柽麻开花结实良好。为解决柽麻种子产量低、用种不足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席草种植历史悠久,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草席、枕席、草帽等编织手工艺品的原料。过去对之研究甚少,致使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很慢。作者于1984~1985两年,曾先后对台州地区各县
更在于其绝对的表演欲望,将技巧掌握得出神入化之后的轻盈洒脱,以及严肃和诙谐的独到结合。我们只能通过大幅改编的京剧电影欣赏他的表演艺术,实为憾事。
期刊
据呼和浩特海关11月19日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口稀土4276吨,占同期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24.4%。出口均价为每吨1.04万美元,下跌59.4%,持续呈现下跌趋势。据
基因治疗被认为对各种基因疾病如传染病、与基因相关的紊乱和癌症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安全高效的基因运送载体是实现基因治疗的关键之一。病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