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的定制及相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腰椎全椎体切除的解剖学基础研究背景:对于全后路椎体切除术后重建脊柱结构的完整性,人工椎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目前椎体与椎弓根之间没有连接结构,常常发生椎体的移位,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目的:探索腰椎椎体的解剖形态及神经根解剖位置对人工椎体椎弓根螺钉放置的影响。方法:选取10具新鲜冷冻的尸体,排除重大的腰椎疾病及手术史。切除椎板、部分椎弓根和黄韧带,完整保留硬脊膜和神经根。标记神经根并测量其与椎弓根的解剖位置,测量神经根的边界,探索重建椎弓根部位螺钉在人工锥体上的最佳位置。结果:(1)所测量椎体之间的高度各不同,各椎体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但在椎弓根连线上,神经根中点与上位椎体下终板及下位椎体上终板之间的比率恒定,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1-5节段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3)神经根和硬脊膜连成的四边形的中点在原椎弓根中心上方,四边形的最大内接圆的直径在2.33-2.84cm之间。结论:腰椎椎体完全切除后,腰椎人工椎体椎弓根螺钉的重建的位置在神经根中点与上位椎体下的中心,即人工椎体高度的中上1/3左右。安全范围在神经根与硬脊膜连成的四边形的最大内接圆内。第二部分:腰椎MRI对人工椎体放置的影像学研究目的:通过测量MRI影像上腰椎椎体的解剖参数以及椎弓根峡部的形态和大小。方法:随机选取门诊的腰椎磁共振影像100例,排除明显的脊柱畸形和脊柱病变。所有的病例进行腰椎全椎体的MRI的检查。测量各腰椎体的上下缘的矢状位的高度和横断面的宽度和前后径。测量冠状位上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并按年龄、性别等做比较。结果:腰椎椎体的形态从上到下呈逐级增大的形态。腰椎椎体的横径和矢状径在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同一椎体在上下终板处的大小的无显著性差异,椎体的大小与年龄无关。椎弓根的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分布或左右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了解腰椎的形态和解剖有重要意义。腰椎椎体在形态上呈规则分布,不同节段之间差异不大。椎弓根在峡部的大小和形态左右侧对称。第三部分:新型腰椎完全后路人工椎体的有限元分析目的:探讨腰椎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在腰椎的静态和动态活动下受力情况、活动范围和疲劳试验。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腰椎CT扫描,提取Dicom格式图像。采用Mimics19.0等一系列图像软件获得脊柱图像,并模拟安装人工椎体。设置好各项参数后,用Ansys软件对腰椎的纵向受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和疲劳试验进行有限元分析。受压的力量为500N、1000N和2000N,旋转的扭力为10NM.结果:人工椎体的各个方向所受的压力和受力的部位均被测出。腰椎的最大位移是在2000N下的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人工椎体在纵向压力和前屈后伸的情况下稳定,但在左右侧弯的情况下椎体之间的连接杆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结论:有限元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人工椎体的受力情况以及薄弱之处。完全后路的人工椎体能够很好的重建腰椎的结构,并有很好的稳定性。左右侧弯下人工椎体的应力较大,术后应当减少相应的负重活动。增加人工椎体之间的连接杆的直径或数量可有效增加人工椎体的使用寿命。第四部分:新型分人工椎体的设计和3D打印定制目的:探讨CT图像在定制腰椎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中应用以及新型椎体3D打印制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12名进行腰椎CT扫描,提取Dicom格式图像。采用Mimics 19.0图像软件获得L3椎体全部完整切除的脊柱图像,建立与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横断面匹配且层厚为4mm的C型结构样人工椎体。测量L3椎体的横断面面积和椎体的高度。用3D打印的方法制作人工椎体,并在模型上安装。结果:L2椎体下终板横截面和L4椎体上终板横截面面积大小不一,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L2椎体下终板与L4椎体上终板的横截面面积、最大横径、最大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矢状位CT上,男性L3椎体前缘高度为(48.28±4.58)mm,女性为(45.02±3.03)mm;男性L3椎体后缘高度为(43.57±3.18)mm,女性为(38.52±0.97)mm。L3人工椎体椎弓根钉位置的解剖重建有效避开了腰椎神经根。结论:新型完全后路腰椎人工椎体可以有效重建椎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术前获取个性化CT图像定制新型人工椎体是避免围手术期神经损伤、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保障。按照规划设定,3D打印制作的人工椎体完全能顺利安装。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系统临床病例的诊断中女性患者在尿道恶性肿瘤方面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男性患者,其比例可约4:1左右。远端尿道恶性肿瘤可以行远端尿道部分切除术,但是女性尿道较男性短,据报道其术后复发率高。影响因素中目前所知的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情况:患者术前自身尿道的长度情况(尿道的长度)、肿瘤的大小、肿瘤生长位置、肿瘤术后或活检病理分型程度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切除肿瘤边缘尿道的长度)。尿道癌本身是一种较为罕见
学位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感染。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感染性疾病中UTIs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女性由于解剖学特点,特别容易罹患UTIs,大部分女性一生至少经历过一次UTIs。并且部分患者的UTIs容易反复发作,因此经常反复就医并需长期交替服用各类抗菌药物,容易诱导临床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以往的研究认为引起UTIs的致病菌起
学位
神经损伤尤其是脊髓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大脑相关功能区会逐渐退变甚至被相邻功能区侵占,也有研究得到相反结果,大脑并没有出现退变反而出现功能重塑。脊髓损伤后究竟是什么机制调控大脑退变或功能重塑目前还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可利用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神经根前后根移位和支配膀胱的骶神经前后根吻合同时重建膀胱的传入和传出通路,且术后大脑的储尿排尿相关
学位
男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2008年全球约有LUTS患者9.3亿,2013年增至10.2亿。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男性下尿路症状病因复杂,相当一部分患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诊出病因,因此,临床诊疗思路亦随之发生转变[1]。孙颖浩院士在全球率先提出了男性下尿路症状诊疗的“3B”思维,一是建立以B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围绕绿色发展的主题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我国流域治理的创新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流域,并初见成效。但随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践,诸如政策不够完善、制度不够成熟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对此,本文梳理了流域治理的现状,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存问题,从完善立法、优化机制内容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
期刊
第一部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研究目的:近年来介入技术及介入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治疗首选依然存在争议,而争议的核心在于介入治疗的总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明确。因此,我们对近年来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以了解目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总体预后。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Emb
学位
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性能强大的深度学习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当中。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大规模数据集是确保深度学习模型性能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现实的数据往往会存在着类别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训练过程中,样本稀少的类别容易被模型忽视,从而损害模型性能,导致训练出来的模型性能不及预期。因此,如何利用类别分布不平衡的训练样本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位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累及可导致AS患者的严重残疾,其动力学机制和生物力学分布尚不明确。AS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手术仍颇具难度,THA术后患者行走功能状况、康复情况和社会参与程度也尚不完全明确。我们针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及动力学仿真研究,并对THA术后社会参与度和步态进行分析对照研究
学位
第一部分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研究目的建立动物模型是一种研究牵张成骨作用机制和促进骨再生新型方法的有效方式。目前尚无动物下肢负重长骨牵张成骨统一模型。本研究对当前的众多动物牵张成骨模型进行总结,得出模型建立的最佳参数,并应用于本研究课题。二、研究方法选用12周龄的SD大鼠构建牵张成骨模型,选取右侧胫骨为手术侧,运用邮票截骨术进行截骨,安装单边可延长式外固定支架,术后经过5天的潜伏期,开始每天以
学位
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病凶险,病死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血管疾病。胸主动脉腔内微创修复治疗(TEVAR)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已经成为胸主动脉动脉疾病的首选方式,具体实施是将主动脉覆膜支架通过股动脉入路植入胸主动脉,定位于病变部位释放,修复胸主动脉病变,同时保证主动脉及其他主要分支动脉通畅。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如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无名动脉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因支架近段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