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地区的公共品,即农村公共品是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学者已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进行研究,但多是“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笔者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首先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分析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运行机理,然后将实地调研数据与需求表达机制的要素、架构、流程相结合,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包括九章(含前言),共十一万余字。第1章,前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基本结构与逻辑体系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与局限。第2章,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以萨缪尔森对公共品的经典定义为起点,分析了公共品的概念演进与发展,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将农村公共品细分为十大类。然后,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分为四种类型:政府供给、市场供给、自愿供给和协会供给,并分析了不同供给主体下的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最后,从契约精神、宪政思想、价值观念、公共财政、经济效率等视角剖析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理论基础。第3章,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运行机理。首先,从公平和效率两个层面构建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需求表达的现实阐述公平与效率的具体涵义。其次,建立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基本架构,该架构涉及需求表达的主体构成、客体要件、具体内容、传递载体、汇总整合、供给实现、绩效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需求表达体系。最后,将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划分为五个阶段:个体需求偏好的表达阶段;总体需求偏好的整合阶段;表达内容的供给实现阶段;实施效果的绩效管理阶段;评估结果的信息反馈阶段。第4章,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现状评析。现状评析离不开实地调研,本部分所依赖的调查数据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农村公共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资料;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调查资料。笔者首先归纳出影响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三个因素:村民对需求表达的积极性;需求表达路径的畅通程度;政府对需求表达的重视程度。然后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借助排序选择模型,拟合了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具体影响。最后,对现行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具体分析。第5章,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偏好表达。需求偏好的表达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偏好表达出来。实践中,需求偏好的表达方式有两种: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直接表达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直接发现纳税人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偏好。间接表达旨在通过纳税人的实际行为推断其实际需求偏好。本部分一方面利用“农村公共品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调查资料研究农村公共品的直接表达,另一方面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研究农村公共品的间接表达,并将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第6章,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路径。需求表达路径是指纳税人在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过程中所凭借的载体。笔者将需求表达路径细分为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和其它路径,并对每种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官方路径是需求表达的主体路径,民间路径是需求表达的补充路径,其它路径是需求表达的例外路径。本章还从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和其它路径三维视角为需求表达路径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建议。第7章,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偏好整合。需求偏好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将个体的需求偏好上升为总体的需求偏好,并将总体需求偏好作为供给农村公共品决策的基础,使尽可能多的村民满意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从而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本部分首先说明了农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修正,即修正夸大的农村公共品需求;其次,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个体偏好向总体偏好的转化;最后,结合四川省的总体需求偏好,解读了农村公共品的现实需求。第8章,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绩效管理。首先,从PDCA循环的视角阐述了需求表达机制的绩效管理。然后,基于平衡计分卡法构建了需求表达机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四个维度: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每一维度又包括多项具体指标。本部分结合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实践,构建了若干绩效管理指标,并合理确定了每项指标的权重,在结合具体算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需求表达机制的绩效管理。第9章,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配套环境。笔者将配套环境的完善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完善需求表达机制的制度环境。比如,优化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用脚投票”的居民户籍制度。第二,优化需求表达机制的人文环境。例如,政府官员树立为村民服务的思想,提升政府官员为村民服务的能力,培育村民的需求表达意识,增强村民的需求表达技能。第三,重视“一事一议”的配套功能。“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特有的公共品供给形式,“一事一议”的有效利用需要通过“需求表达税”诱使村民真实需求表达,还需要完善“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政策。通过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深入研究,本论文具有如下创新之处:第一,构建了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运行机理,并对该机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将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划分为五个阶段:(1)个体需求偏好的表达阶段;(2)总体需求偏好的整合阶段;(3)表达内容的供给实现阶段;(4)实施效果的绩效管理阶段;(5)评估结果的信息反馈阶段。第二,归纳了影响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三个因素:(1)村民对需求表达的积极性;(2)需求表达路径的畅通程度;(3)政府对需求表达的重视程度。本论文利用“农村公共品研究课题组”的实地调查数据,借助排序选择模型和Eviews软件,拟合了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具体影响。第三,将需求表达路径细分为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和其它路径,并对每一种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官方路径是需求表达的主体路径,民间路径是需求表达的补充路径,其它路径是需求表达的例外路径。本论文还从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和其它路径三维视角为需求表达路径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建议。第四,基于平衡计分卡法构建了需求表达机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四个维度: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每一个维度又包括多项具体指标。本论文结合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实践,构建了若干绩效管理指标,并合理确定了每项指标的权重,在结合具体算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需求表达机制的绩效管理。同时,受笔者研究能力和研究环境限制,本论文尚存在以下不足和局限:第一,农村公共品的分类有待进一步推敲。笔者结合农村公共品的理论与实践,将农村公共品划分为十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公共品的范围也会有所变化,相应的分类标准就需要与时俱进。第二,在需求表达机制的绩效管理中,涉及几十个绩效管理指标,由于“农村公共品研究课题组”尚未取得全部指标数据,因此,笔者仅能利用“算例”而非“实例”进行绩效管理研究。第三,实证研究的结论仅适用于调研数据的来源地区。本论文一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另一方面结合调研数据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进行了实证。但是,实证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即研究结论仅适用于调研数据的来源地区。总之,本论文对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其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笔者也衷心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