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并发症、剂量选择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γ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5年7月96例γ刀术后满2年有完整的影像学随访资料的CA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4~67岁,平均35.4岁。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单纯CT诊断3例,单纯MRI诊断86例,CT和MRI联合诊断7例;位于颞叶24例,额顶叶43例,小脑11例,胼胝体2例,扣带回2例,脑室3例,丘脑基底节9例,脑干9例,鞍旁2例,蝶骨嵴1例,枕叶4例,透明膈1例,其中单发86例,多发10例。病灶直径0.4~3.2cm,平均1.60cm。CA治疗周边剂量平均15.60Gy(10.00~25.00Gy);35%~80%等剂量曲线包裹病灶;中心剂量平均31.10Gy(15.60~62.50Gy);等中心点平均1.8个(1~9个);视神经、视交叉及视路受照射剂量<10Gy,脑干受照射剂量<15Gy。2例鞍旁和1例蝶骨嵴术前行手术治疗。疗效判定根据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术后半年、一年、二年)复查头MRI,对术后患者用Engle分级(Ⅰ:癫痫控制,Ⅱ:癫痫偶发,Ⅲ:癫痫改善,Ⅳ:癫痫无改善)评定癫痫疗效、以病灶消失,缩小、无变化为治疗有效,用术后前2年年出血率和2年后年出血率进行比较评价降低出血率效果以及对术后引起脑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和几率进行评价。将癫痫控制情况与病灶部位,周边剂量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chi-square tes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对癫痫控制率的高低有无影响。并分析脑水肿的发生和边缘剂量大小有无联系。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剂量。结果:平均随访4.3年,1例术后4月因未治疗的C1~C2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死亡,1例颞叶占位术后3月死亡,死亡时具体情况不祥,死前一周复查头部CT示有重度脑水肿,外院治疗情况不祥;2例小脑占位γ刀术后因再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2年内病灶再出血者4例,2年后出血者2例。44例癫痫发作者,癫痫控制24例,好转者9例,2例加重病灶再出血者6例,62例头痛、头晕表现者,其中19例症状消失,36例症状减轻,1例加重。24例病灶不同程度缩小,3例有钙化表现。26例神经功能障碍者,21例改善,2例加重。3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例与术后放射性脑水肿相关,经脱水激素治疗好转,1例现仍遗明显神经功能障碍。2例新发头痛,现仍无改善。41例术后出现脑水肿,治疗后症状改善。癫痫治疗效果与病灶的部位、病程长短密切相关而与周边剂量的大小无关,周边剂量大小与病灶缩小率无相关性,病灶年出血率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与照射周边剂量密切相关。结论:γ刀治疗CA安全、有效、微侵袭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CA的部位、病程、体积、照射剂量相关;控制周边剂量<l5Gy,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