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2C电子商务税收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reter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C2C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普及的前提下,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观念。与此同时,C2C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征税现状也反应出我国对C2C电子商务规范管理的力度存在不足。在我国,C2C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其税收征管难度较大,并且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并未对C2C电子商务的实施全面征税和建立相应的税收征管框架;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C2C电子商务带来税收收入不完整、发展不规范等经济、税收问题,因此对C2C电子商务进行征税必要性分析和征管框架完善研究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并未对C2C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全面征税,而是在宏观层面和地方试点中进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和税收电子化的尝试,即通过电子签名、电子发票等掌握电子商务活动信息,加强对税源的控制。2011年6月30日,武汉市税务机关对“我的百分之一”网店及其背后的女装企业征税430.79万元,带来了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现状的热议,而这种热议促使我们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究。同时近年来C2C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同时未实现完全征税的现实也引发税收收入乃至财政收入的收缴完整性和稳定性、社会经济形式发展不规范、国际双重税收等问题。因此,其带来的税收层面、财政收入、社会经济层面的波及情况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C2C电子商务作为交易性电子商务的一种,与其他类电子商务活动相比较而言(B2B电子商务和B2C电子商务),其自身如纳税人身份繁多、交易量较小等主要特征决定了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难度,目前,我国对C2C电子商务活动出台的政策大多基于鼓励发展的基调和宏观性指导意见,对其税收征管措施的出台也仅限于电子商务层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并未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因此,需要对我国C2C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归纳,并分析今后的趋势和应当逐步推进的路径,从而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完善的必要性。  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模式和征税方法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许多年,并已有循序渐进、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研究进展和实施措施。在国际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在寻求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框架中,分析国外研究中值得借鉴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并加以完善和引用,对我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和征管框架的完善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自1994年改革以来,我国的税务制度和征管系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目前,以金税工程三期为代表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也在进行之中。将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所需要的税收电子化、税收信息分享化等需求纳入金税工程,在金税工程的大背景下从税收原则、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流程方面进行完善并加以应用,能够建立与C2C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相适合的税收管理系统,不仅是对我国税收改革的机遇,更是规范和促进C2C电子商务发展的良机。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这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八大的召开,使得学习和实践中国共产党理论成为时代的主流,新形势下的基层单位工作
阿仕顿·中国(江苏)纺织服装品牌创新模式论坛在9月13日第十五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开幕之日举行。据了解,2013年是江苏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也是纺织服装企业探索和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
文章从管理创新领域、方式及理论的创新对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进行梳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数据分析软件研究了管理创新动力机制,从外部推动因素,内部激发因素
国际物流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而报关工作在国际物流中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剖析了当下我国报关工作中存
10月21日-23日,2013PH Value第一汇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启幕。今年的“PH Value第一汇”面临着转型与提升,将原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纳入“PH Value第一汇”,由此形成“PH Valu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有效促进了社会的长远发展。就目前而言,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信息传
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河南省西峡县恐龙遗迹园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探讨,通过对各要素分值的评估,结果表明西峡恐龙遗迹园发展优势大于劣势,威胁大于机会,今后恐
2014年吉林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7053.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88.5万人,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本文在对吉林省236家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从规模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