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其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均居各种病虫害之首。一般发生年份因玉米螟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30%,重发年份产量损失达50%以上。近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已分别占全市总播面积和粮食总产的80%以上。开展玉米螟防控已成为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玉米品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全市范围内玉米螟越冬虫源、玉米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通辽地区6个旗县区冬前幼虫数量调查、冬后幼虫存活率调查,明确了秋季玉米秸秆中的老熟幼虫是翌年玉米螟发生危害的主要虫源。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春夏之际,雨水较多,少暴雨,温度较高,发生较重。玉米螟冬前百秆活虫数最低13头,最高可达244头,冬后存活率最高为99.2%,最低也可达到82.4%。  通过开展玉米螟田间化蛹羽化进度、玉米螟成虫盛期及消长动态、田间卵量及孵化进度调查及玉米螟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的网室试验,明确了越冬幼虫化蛹时间大约为1个月,于5月下旬进入化蛹初期,6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至7月上旬化蛹基本结束;6月初始见成虫,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羽化结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6月上旬,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至6月底,持续时间为约15天;6月中旬始见卵,第一代卵出现在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下旬,产卵末期在7月上旬。正常年份玉米螟卵期一般为3~5天,及昼伏夜出、趋光性、趋密性、危害的不选择性的生活习性和卵多产在玉米中部叶片的叶背靠近叶脉处,并呈鱼鳞状排列。每块卵5~24粒不等的产卵习性。  开展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白僵菌封垛、田间释放赤眼蜂试验及玉米螟绿色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确定了在村屯四周间隔100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开灯时间为6月10日~7月10日;采取喷粉的施药方法封闭玉米秸秆垛,选用3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剂,按每立方米玉米秸秆7克,兑滑石粉0.25千克混合后封垛,封垛时间在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即5月10~15日;越冬玉米螟幼虫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0天,田间越冬代成虫产卵始盛期开始第一次田间放蜂,在通辽地区一般为6月20~26日,间隔5~7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放蜂量1.5万头/亩,分2次释放,第一次0.8万头/亩,第二次0.7万头/亩等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技术要点。  在单项防控措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调研和相关文献资料,提出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颗粒剂灌心叶、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白僵菌封垛+释放赤眼蜂、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白僵菌封垛+生物或高效低毒颗粒灌心叶这5种以“以生物、物理防控措施为主,以化学防控措施为补充”的多措并举的技术集成模式,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提出基于玉米螟为害不同发生程度的适宜绿色防控模式,从而达到减药控害、保护环境,实现虫口夺粮,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本文笔者主要采用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本工程施工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说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成熟和完善:及重点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的具体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
盐胁迫是限制水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逆境之一,有效、合理的利用盐碱土,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方法有改良盐碱土和培育耐盐品种,其中运用组织培养的技术筛选植物体细胞耐盐突变体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试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长白3和龙稻9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在继代培养基中加入NaCl,设计5种选择剂量,对愈伤组织进行胁迫培养,比较在5种选择剂量下的愈伤组织生
隧道管棚支护主要是依靠在土层中打入钢管并通过注浆使钢管与周围的土体固结,形成一个整体支护体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一种超前支护手段.随着黄土隧道施工的不断发展,管棚支
本研究在不施保水剂和增施保水剂两种条件下,通过研究五种施肥方式,分析了不同尿素类型的施用方式与保水剂结合后,对玉米碳氮代谢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从而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旨在提高产量及氮水利用效率,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尿素施用方式与保水剂耦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保水剂和施肥方式互作的效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且差异显著。保水剂对玉米穗
自20世纪30年代的水稻高秆品种到现在的超级稻,我国的水稻品种经历了多次更替,每次更替均使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品种的演进过程中,产量、株型和源库关系等农艺和生理特性有哪些变化规律?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试验以近50年来在江苏省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熟籼稻和11个中熟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品种改良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是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水稻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较低,且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耗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54%。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严重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粳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省份。因此加强寒地粳稻节水灌溉技术
6月29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6月29日在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发布新
期刊
为探讨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本研究以BNS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为研究材料,在雌雄蕊分化期(Ⅰ)到三核期(Ⅵ)之间,分期取材。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发育过程中,叶片、幼穗、花药中不育株IAA含量为33~95ng/g,可育株为57~112ng/g,不育株IAA水平显著低于可育株(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