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广东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1基因序列特征,确定基因亚型,了解我省随访及治疗人群中HIV-1各基因亚型的流行特点,基因亚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及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短期疗效的影响。
病例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艾滋病专科门诊随访或住院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对222例HIV-1感染者(HIV/AIDS)进行基因亚型检测,对成功分型且流行病学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基因型与感染途径关系研究;对其中83例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完成治疗6个月以上且实验室资料齐全的57例,分析不同基因型感染者短期抗病毒疗效。AIDS诊断标准、抗反转录治疗入选标准及治疗方案、疗效判断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
2.研究方法
(1)提取PBMC标本的HIV前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基因扩增,获得env基因C2-V4区核酸片段,分析其核苷酸序列,与国际参考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HIV-1基因亚型,确定基因亚型。
(2)分析111例成功获得基因型且临床资料完整者HIV-1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基因亚型与传播途径的关系。
(3)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临床有效的57例患者,依据HIV-1亚型与治疗方案分组,观察抗病毒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探讨HIV-1亚型、治疗方案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1.222例HIV/AIDS患者中,成功分型获得114株HIV-1毒株,流行病学资料完整的111例中有66例(59.46%)为CRF01_AE重组亚型,18例(16.22%)为BC型(其中14例为CRF07_BC重组亚型,4例为CRF08_BC重组亚型),18(16.22%)例为B亚型,9例(8.11%)为C亚型。
2.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HIV-1毒株均以CRF01_AE亚型为主:男性中CRF01_AE亚型占61.84%(47/76),女性中占54.29%(19/35);在1~18岁、19~30岁、31~40岁、41~50岁、51~73岁5个年龄组中CRF01_AE亚型所占比例分别是:75%(6/8)、56.25%(18/32)、58.14%(25/43)、65%(13/20)及50%(4/8)。将性别、年龄与基因亚型进行x2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各亚型均以性接触与静脉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除输血感染的6例均为B亚型外,其余传播途径感染者都以CRF01_AE亚型为主,且不同传播途径的亚型分布有差异(x2=13.955,P=0.023);Pearson相关分析输血传播与B型相关(P=0.000),其它传播途径与基因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
4.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临床有效的57例患者,其CD4+计数逐月上升,按CRF01_AE、BC、B和C亚型分4组,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P1=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例数最少的C型(3例),P2=0.196,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CRF01_AE、BC、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57例患者按接受HAART治疗方案不同分4组,各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CRF01_AE型的患者按治疗方案分4组,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间(P=0.316)。
结论:
1.广东流行的HIV-1毒株以CRF01_AE为主,同时有BC(包括CRF07_BC、CRF08_BC)、B及C亚型存在,从性别、年龄组及传播途径分析,CRF01_AE毒株也是流行优势株。
2.广东地区HIV-1各亚型均以性接触与静脉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输血感染HIV与B亚型相关,而其它传播途径与基因亚型无明显相关性。
3.HIV-1基因型与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短期疗效均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