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意象图式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an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诗歌英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诗歌翻译研究者们主要从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诗学途径三种途径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本文立足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结合语言和文化因素,对中国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图式转换进行研究。   帕尔莫在其著作《文化语言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中认真研究了语言人类学的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及言语人类学,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学说,提出了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这一研究语言的新学说,并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根据帕尔莫得理论,意象包括人们从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具体意象,还包含更抽象的并与具体意象相关的认知概念。意象的理论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所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就是通过对相关意象的分析来研究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方式。文化语言学理论还指出,语言符号的排列以意象为基础,而文化则是决定意象的因素,这种语言符号排列的最终形式就是语言。因此,文化语言学所阐释的核心就是语言、意象和文化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词的诸多英译为蓝本,以许渊冲教授等多位译者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诗词翻译的意象转换的原则和策略在中国诗词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证实语义对等和意象审美功能对等的原则对中国诗歌翻译的意象转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其他文献
学位
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是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于1948年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或群体面对一系列不熟悉的、复杂的、或不一致的线索时,对模棱两可的环境刺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犹太作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罗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很多颇具影响。罗斯的作品还为其赢得了很多奖项,也因此而引起了国内外评论家
在语料库语言学,文学翻译以及语料库文体学的理论指引下,作者想要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的方式,在量化对比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长恨歌》原文本及其三个英语译本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