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我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1),是未来我国中小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的建设,智慧校园的体系逐步形成。随着教育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情景中的进一步运用,大量零散、非结构化的教育数据可以被采集分析,这为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大数据等手段在学校的深入整合,势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教育数据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决策方案。如何充分利用数据,将其转换为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已成为未来教师工作的重点。目前,学界已经广泛认同以往教师的“经验式决策”并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围绕着教师教学决策,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下,促进教师教学决策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决策是数据有限使用下的经验决策为主的方式。但随着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必要深入探讨教师教学决策。已有关于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研究多为宏观的理论研究,在微观角度如何将数据应用于教师教学决策、教师在利用数据过程中需要怎样的数据素养,以及对于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教师的数据素养内容要素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为了提高教师运用数据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我们有必要首先理清教师运用数据支持其教学决策时候应该具备的素养要求。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在整合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数据支持教师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构成,具体本研究探讨了如下问题:1)数据支持教师教学决策应该包括哪些维度及指标;2)各级维度和指标的重要性及合理性如何?本研究旨在探究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容及指标,构建出科学、完整的教师运用数据进行决策时的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智慧教学、数据支持教学决策、教师数据素养四个方面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以现有的教师教学决策流程现状为依据,立足于国内外经典可靠的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理论框架,以现有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作为补充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素养理论框架,即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此,初步提出了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请18位专家对指标划分的科学性、语言描述的准确性、指标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修订、打分,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同时与6名优秀中小学一线专家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对指标体系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修订完善,保障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确立了本研究的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即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最终构建完成。本研究发现,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中“知识”的权重最高,在其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及课程知识”权重最高,这从某一方面说明专家们认为教师在运用数据支持其教学决策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教学及课程方面的知识,而非仅仅是掌握“数据知识”,这说明在教师运用数据进行决策时,不能一味的强调数据的技术作用,更应将教师教学知识融入教师决策行为,落地课堂教学。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教师运用数据进行教学决策更关注知识、态度、技能方面的技能,还未深入到决策行为的具体素养,因此还需要制定标准与制度,促进教师数据素养发展;营造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内外部氛围,为教师使用数据提供实践平台;强化师范生及在岗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本研究聚焦教师运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时应该具备的数据素养指标,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初步构建了我国教育情境下基于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本研究对于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与时俱进的提升教师数据素养,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一些指导、为更高效的区域教学改革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