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随后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试点,2010年9月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课程实施”无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为即使课程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有效配合,课程的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内涵、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和策略等已发表了系列性成果,并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对不同课程模块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课程实施讨论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利用文件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总结分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改进的建议。通过对S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课程实施不同主体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主体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表现为:一是课程实施主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校长形成了新的管理观、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二是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资源的补给站、能力的训练场和创作的素材库;三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教与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四是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也存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课程实施深化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类型存在适切性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惯性过于强大;四是支持性系统还不够完善。从课程实施主体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校长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等问题,导致校长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弱化;二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对自己角色转换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高中学生对课程改革几乎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和领域受到局限;四是课程实施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文件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在目标定位上,课程实施要体现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实施主体上,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上,要完善课程实施的类型,扩展与丰富课程的资源,优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支持系统上,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制度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治理结构等等。通过研究引发如下思考:课程实施是一个涉及到组织变革、主体角色转换、教材和评价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单凭统一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施,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组织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课程实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紧密围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设计,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门诊信息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门诊信息系统使用与传统门诊护理服务流程的比较。结果门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提
随着一项重大项目成功的科技转化与实施,“竹纤维”以其优越特性成为继棉、麻、丝、毛四大天然纤维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纺织元素融入人类生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