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多方向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传感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无线传感网络和微机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能源供给日益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传统的电池及电力电线由于具有寿命周期短、布线复杂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其供能需求。与此同时,大规模低功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产品的功耗不断降低,很多电子产品的功耗已经低至毫瓦甚至微瓦水平。因而,从环境中采集能量实现电子设备自供能的技术被提出并得以广泛研究。环境中可以采集的能量包括风能、热能、声能、太阳能、电磁能、振动能等。其中,风能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清洁可再生,是人类最早开发的能源之一,也是国内外自供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相比于转动式小型风能采集器,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加工简单、便于微型化,是风能采集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报道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大多只能在某一小段风速范围内有效工作,风速范围以外,采集器或者不能工作或者性能下降很大;同时,大部分采集器只能有效采集某个特定方向的风能。然而自然界中风速及风向通常是不稳定的,或者是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的,这样势必造成采集器工作效率的低下以及风能的浪费。为了解决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中采集风速范围窄以及采集风向单一的问题,本文采用弧形弹性梁,而非传统的矩形薄片式悬臂梁作为拾取风能产生振动的主体,结合压电换能器设计了多方向、宽风速范围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弧形弹性梁可以在不需要任何附加装置的情况下响应不同方向的风激励,并且在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风激励下呈现出不同的振动形式,利用它们不同的响应风速范围,可以有效拓宽采集器的工作风速范围,最终实现多方向、宽风速范围的风能采集。分析了压电换能器的工作模式及材料选取;结合涡激振动、颤振原理及力学模型,分析了弹性梁的流致振动;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采集器结构进行了运动仿真,研究了采集器的电输出特性。设计制作了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样机,并对其在正面(Mode I)、背面(Mode II)、侧面(Mode III)和顶端(Mode IV)四种工作模式下的采集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在四个方向的风激励下,采集器均可有效采集2~17 m/s的风速范围的风能,并且分别在17 m/s、17 m/s、17 m/s以及11 m/s的风速下输出25.0 V、34.2 V、14.2 V以及26.0 V的最大峰峰值电压;另外,实验还测试了四种不同弹性梁弧度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的电输出性能。阻抗匹配实验表明,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在Mode I、Mode II、Mode III和Mode IV工作模式下,分别在17 m/s、17 m/s、17 m/s和11 m/s的风速下输出最大功率0.84mW、1.73 mW、0.33 m W和0.27 mW。为了表明所设计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的实用性,设计制作了一个应用模型,在10.5 m/s的风速下,可以同时点亮18盏商用LED灯泡。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逐渐步入了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是物与物相联的时代,其中无线传感网络是物联网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无线传感网络包括最核心的骨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汽车保有量呈持续增长趋势,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疲劳驾驶被证明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研究表明,绝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飞机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我国对座舱压力控制调节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
硅微机械陀螺仪自问世以来以其小体积、低成本、高可靠性等优势受到高度关注。微机械振动式陀螺仪是基于哥氏效应,通过检测由哥氏加速度产生的质量块振动,间接测量出载体的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雷达零件的设计制造过程中,企业正逐步推进以三维模型为核心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其中,零件三维工序模型快速生成技术是三维工艺技术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三维工序模
固定翼无人机因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高品质的飞行控制系统是无人机能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制导控制系统是飞行控制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之一,是无人机实现航
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体现出广阔的前景。复合材料在生产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含有一定量的孔隙,基体失效是陶瓷复合材料一种重要的失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