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吴江县级财政与社会变迁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明清至民国时期吴江县级财政的研究,探讨了近代县级财政逐渐建立的过程。明清时期吴江县的财政运作情况说明,在传统社会体制下,没有建立县级财政的土壤,是不可能建立起县级财政的。民国时期,由于国家体制的变化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方略的实施,使得县级财政的建立成为了可能。民国初期,丁祖荫通过对吴江财政收支和田赋的整理,使得吴江县有了成立县级地方财政的可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吴江县吴邦珍任内的财政收支结构和专款制度的实施,反映了当时成立县级地方财政的必要性。1930年代,王绳高和徐幼川时期的吴江县财政收支状况以及预算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吴江县级自治财政的最终建立。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60年代反渗透商品化以来,在脱盐市场上应用反渗透便迅速增长.第一支复合膜于70年代中期开发成功[1],而第一个海水淡化系统则是在7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2].早期的海水淡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它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热切期望。艺术设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平台,既是院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的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