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式的用户界面设计模型转换方法研究与实现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互式应用数量的日益增加及其运行平台和设备的多样性给用户界面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同一应用,需要为各种类型的设备开发多个满足不同输入/出能力的用户界面,同时提高界面开发效率;另一方面,当终端用户访问适应不同设备的用户界面时,界面应当具有一致的高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传统上,基于模型的用户界面开发方法MBUID利用模型在不同抽象层次描述界面,旨在实现描述一次,到处运行,遗憾的是设备无关的抽象模型直接转换到设备相关的具体模型时虽然实现了界面功能性特征的映射,但无法考虑可用性特征。今天工业界广泛采用的用户界面设计模式是过去良好界面设计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封装了既有可访问性,又具可用性的界面设计方案。其目的在于将设计需求转换为一种同时具有功能性和可用性的可用设计。界面模式通常在一定的抽象层次上捕获设计方案的不变属性,因此提供了可以复用的设计策略。然而,应用于手工开发的界面模式通常采用了自然语言、图表等非形式化表示,因此,难以应用于界面的(半)自动生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MBUID方法与界面设计模式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模式的用户界面设计模型转换方法(PBDMTA)。PBDMTA在抽象模型层与具体模型层之间引入由抽象模式构成的中间表示层,并提出“两步走”的模型转换策略,其中参数化的中间表示在模型中通过模式增加可用性信息的同时体现了其设备无关性。抽象模式经过映射、实例化及集成过程最终以构建块的方式构建具体模型。为了描述模式提供形式化的标记语言,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模式的用户界面标记语言PBUIML,并为界面开发过程提供(半)自动化的模型转换工具支持。本文最后通过一个实例的实现,验证PBDMTA方法在界面的开发过程中不仅提高界面的可用性,而且还通过最佳设计实践的复用提高开发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2005-01~2011-07收治的139例消化性溃疡穿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1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9例行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01~2011-12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内固定组)和对照组(外固定组)各53例,观察两组
目的:研究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55例55眼经诊断为复杂性难治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巩膜外垫压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恢复状况.
目的:探讨麻醉期间有创动脉压监测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1—10~2013—03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40例,分别记录骨水泥植入前(T0)、植入时(T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