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脑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常规CT、MR检查只能对脑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做出初步判断,而临床常常希望得到更全面、准确的术前定性、肿瘤分级及肿瘤范围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临床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极为重要,可帮助临床制订合适的手术及治疗计划。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ce spectroscopy,MRS) 1973年首次应用于医学领域。MRS能够在活体上有选择性地、无创地定量测量组织内代谢物浓度,而且它的检测灵敏度较高,它通过对坐标中的不同共振频率波峰的分析来判断特定化学物质的含量,进而为临床判断脑胶质瘤的级别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目前,可用在医学领域波谱研究的原子核有31P、1H、23Na、13C、19F、7Li等,由于氢质子较其他原子核在有机物结构中具有高自然丰度和核磁感性,故氢质子最多应用于磁共振波谱研究中。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ce spectroscopy,1H-MRS)可用来检测体内多种微量代谢物,如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 )和脂质(Lip)、肌醇(mI)、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谷氨酰胺(Gln)、牛磺酸(Taurine)等。目前,1H-MRS在脑肿瘤尤其是胶质瘤的研究较为成熟。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脑胶质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ce spectroscopy,1H-MRS)中主要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和脂质(Lip)的含量变化,并联合测定NAA/Cr、NAA/Cho、Cho/Cr等的比值关系,探讨脑胶质瘤的1H-MRS特点与其分级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9~60岁,平均为44.3岁;首发症状:头痛、头晕23例,肢体无力7例,抽搐发作3例;病程最短者2.5小时,最长者10年;低级别脑胶质瘤14例(Ⅰ级和Ⅱ级),高级别脑胶质瘤19例(Ⅲ级和Ⅳ级),设肿瘤对侧相应部位为内对照。入选患者之前均无放疗、化疗史和手术史。术前应用GE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所有病人先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然后进行1H-MRS检查,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ROI)分别位于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采集信号。将采集到的MRS原始数据传送到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得到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和脂质(Lip)、肌醇(mI)等化学组分的峰下面积,然后计算NAA/ Cr、NAA/ Cho、Cho/ Cr等比值。病理学诊断:入选的33例脑胶质瘤患者均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标本立即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并送至本院病理科,经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由高年资病理科主任医师根据WHO分级标准(2000),确定胶质瘤病理级别。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 13. 0统计软件包后,先计算肿瘤三个不同区域各代谢物比值的平均值,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各组间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进一步研究胶质瘤代谢物和正常脑组织代谢物含量差异及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代谢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脑胶质瘤的1H-MRS主要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显著降低,胆碱(Cho)峰显著升高,肌酸(Cr)峰轻度下降,且肿瘤组织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 Cr、Cho/NAA、Cho/ Cr比值(0.79±0.42、2.63±0.79、2.00±0.48;1.42±0.31、0.63±0.07、0.90±0.19)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的NAA/Cr、Cho/NAA、Cho/ Cr比值(0.92±0.47、1.81±0.53、1.55±0.32; 0.74±0.26、3.24±1.07、2.41±0.9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Cho/NAA和Cho/Cr比值(1.21±0.38, 1.13±0.29; 2.14±0.63, 2.27±0.26)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H-MRS有助于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并能够为术前肿瘤分级提供定量诊断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