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得到某种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被称为“隐含碳”,在国际社会“基于生产”而非“基于消费”的二氧化碳测度模式下,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贸易进行二氧化碳的转移排放,国际贸易隐含碳随之成为研究热点。
论文基于加工贸易视角,将中间投入区分为进口投入与国内投入两部分,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贸易隐含碳模型,基于EAI(emissionsavoidedbyimport)假设测算1997-2009年间中国工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采用SDA两极分解法分析1997-2002、2002-2007两阶段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的四种驱动因素——能源技术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贸易结构效应以及贸易规模效应。最后,作为研究的细化与补充,论文立足全球视角以中美贸易为例,探讨非EAI假设下贸易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一)就工业整体来看,从隐含碳的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我国为国外消费承担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污染贸易条件亦趋于恶化。(二)通过将出口隐含碳进一步细化为国内排放与国外排放两部分发现,后者在出口隐含碳中比重增加。(三)就工业各行业分析,完全碳排放系数较高的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与化学工业,保持隐含碳净进口,而系数较低的纺织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工业隐含碳净出口的主要来源。(四)两阶段增量结构分解结果显示:贸易规模正效应最为显著;能源技术则保持较高的负效应;由于各行业对高碳排放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供应业的中间需求激增,中间生产技术在后一阶段呈现显著的正效应;贸易结构在1997-2002年间对出口隐含碳的效应为负,2002-2007年间转为正效应,对进口隐含碳效应则在两阶段间始终为负。(五)立足全球视角,相比无贸易情形,中美工业贸易促使全球碳排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