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其增量的结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得到某种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被称为“隐含碳”,在国际社会“基于生产”而非“基于消费”的二氧化碳测度模式下,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贸易进行二氧化碳的转移排放,国际贸易隐含碳随之成为研究热点。   论文基于加工贸易视角,将中间投入区分为进口投入与国内投入两部分,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贸易隐含碳模型,基于EAI(emissionsavoidedbyimport)假设测算1997-2009年间中国工业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采用SDA两极分解法分析1997-2002、2002-2007两阶段间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的四种驱动因素——能源技术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贸易结构效应以及贸易规模效应。最后,作为研究的细化与补充,论文立足全球视角以中美贸易为例,探讨非EAI假设下贸易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一)就工业整体来看,从隐含碳的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我国为国外消费承担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污染贸易条件亦趋于恶化。(二)通过将出口隐含碳进一步细化为国内排放与国外排放两部分发现,后者在出口隐含碳中比重增加。(三)就工业各行业分析,完全碳排放系数较高的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与化学工业,保持隐含碳净进口,而系数较低的纺织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工业隐含碳净出口的主要来源。(四)两阶段增量结构分解结果显示:贸易规模正效应最为显著;能源技术则保持较高的负效应;由于各行业对高碳排放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供应业的中间需求激增,中间生产技术在后一阶段呈现显著的正效应;贸易结构在1997-2002年间对出口隐含碳的效应为负,2002-2007年间转为正效应,对进口隐含碳效应则在两阶段间始终为负。(五)立足全球视角,相比无贸易情形,中美工业贸易促使全球碳排放增加。
其他文献
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将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理论研究的基
学位
“重塑东方美”系列美术活动由林逸鹏教授经过长达十多年酝酿之后,于2012年发起并推出首届展览,此后每年一届。本次“第三届重塑东方美画展——美在慧眼·水墨心印”由现代快
<正>时光荏苒,流年匆匆。眨眼间,2018年也即将走到终点。当岁月的激情渐渐远去,生活的湖面终将回归平静。数码相机市场也一样,在经历了前些年全民摄影的高潮之后,近两年又慢
信用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个人信用和支付工具,与有形产品的区别在于它的服务期很长,银行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在持卡者对功能的使用中才能实现。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市场呈现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