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规划中的空间公共性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在公众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滨水区建设中的空间公共性问题已经开始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总的来说,有关滨水区空间建设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还是较少。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在研究滨水区现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发掘,探讨通过设计使得公共性能够得以实现的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最后通过笔者参与的两个项目实践来探寻滨水区空间公共性建设原则与设计方法的应用。   本文首先以滨水区公共性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分析了国内滨水区的开发现状问题。由此划定论文研究最突出的问题,并限定了文章所要研究的范围。然后再叙述了滨水区公共空间的定义和研究的意义,并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能够对滨水区空间公共性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设计理论。接着文章重点提出了实现滨水区空间公共性的各种设计原则,提出城市滨水区空间公共性实现的设计手法。分别从环境设计方法、功能设计方法、文化设计方法、空间构成设计方法、活动设计方法、易达性设计方法、安全性设计方法、可持续设计方法角度进行了论述。最后重点论述了在实际案例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实现城市滨水区空间的公共性。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200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休假规定的
本文将以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为对象,从城市住房规划的角度来探讨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进一步推进的工作。.上海正处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制
本文以探讨城市生态承载力支撑用地空间结构与边界为切入点,提出城市生态版图概念,重点研究城市生态版图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义乌与南充为对象对城市生态版图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图像时代”的到来,大众艺术的蓬勃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扩展、消费主义生活观的蔓延等因素,都日益将当代社会引入到文化传播与消费的新模式下。“图
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人类活动的共享物质空间。人的活动是空间产生的源泉,空间品质对人产生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来表
论文从建设集约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出发,以我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性地运用百度数据为研究平台,以北京高校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现状的调研为基础,探索基于环境增值的高校校园地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为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的2/3,山地的人口约占全国的1/2,属于山地的城镇有40000个之多。 山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是生态资源保存尚
相较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小城镇、新城区的快速建设,小城镇回迁居民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型则要慢很多。失去土地和工作、生活资料全部商品化以及新的居住环境和尚未完整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革新,以信息、新材料、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地球
学位
“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提出具有深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涉及到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