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实践批判——马克思人格思想的伦理学反思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取向的物化、异化、多样化和功利化,使得人格问题愈来愈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在伦理学研究中,人格问题也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诸多学科,这就使得人格问题的研究日趋综合化,所涉及的方面日益广泛。近年来,对“马克思人格思想”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发展的一个新动向。笔者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人格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和反思。  在笔者看来,“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实践批判”,是马克思人格思想的三个主要特征,也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格思想的三个主要维度。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人格思想与历史上其它人格思想相比,具有其鲜明特点和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强调要从人们的社会特质而不是从他们的生理特征上来看待和把握现实人格;人格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理想人格的生成和实现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实践批判是马克思人格理想生成和实现的根本途径。  论文主体框架分为四大部分。其基本逻辑结构是从“社会特质维度”到“历史生成维度”进而再到“实践批判维度”,逐步展开对马克思人格思想的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述,在此基础上,最终揭示出马克思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的结构内容为:第一章,社会特质维度,主要是要论述在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中,现实的人格是社会关系制约与人的价值追求的对立统一。第二章,历史生成维度,主要是强调在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中,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像人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一样,人格也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其发展演变先后要经历“依附人格”、“独立人格”和“自由人格”三种历史形态;第三章,实践批判维度,主要论述了在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中,理想人格亦即“自由个性”的人格理想的生成和实现,都以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实践批判来实现;第四章,当代价值维度,主要是在对马克思人格思想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强调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提供了现实人格考察的思维方式,指明当代人人格选择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合理人格观念塑造的方法论借鉴。
其他文献
宋代是儒学复兴与重建的重要时期。随着士大夫阶层自我主体意识崛起,从唐代的韩愈、李翱到宋初范仲淹、欧阳修再到南宋朱熹。皆是强烈呼吁并倡导儒学全面指导民众的社会生活
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深远。今人对韩非子思想的研究呈多元的化发展趋势。对韩非子思想研究由版本学和注释学,发展到哲学、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