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夜曲作为十九世纪初诞生的一种特性小品,为其他体裁的创立及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和参考性,促进了西方音乐的多样性发展。夜曲最早作为一种声乐体裁,产生于中世纪的宗教仪式中,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沉淀,由约翰·菲尔德将其确立为独立的钢琴器乐体裁,后又发展到其他创作领域。菲尔德首创钢琴夜曲这一体裁并赋予它“沙龙性”,使之具有梦幻慵懒的特点。肖邦将其爱国情怀和天生忧郁的性格融在夜曲里,让这一体裁不再只是单纯的娱乐性音乐,上升为具有“戏剧性”色彩的音乐,并将其发展至巅峰。福雷减少了夜曲中华丽装饰的部分,融入教会调式,表现出克制朴素的一面。普朗克作为二十世纪作曲家,将大胆的创新思维与新古典主义思想融入夜曲之中,一改夜曲冥想的慢速状态,音乐变得相对活泼跳动,呈现出“鬼马性”的特点。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钢琴夜曲创立时的历史条件,以及钢琴夜曲这一体裁创立之前的形态是怎样的。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从四位作曲家各自的生平、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创作夜曲的艺术特点进行论述,其中他们夜曲的艺术特点为本文的重点。笔者从各个作曲家的音乐本体出发,结合音响资料,将各作曲家在夜曲中所用的作曲技法分解,从结构样式、旋律走向、调式调性、和声配置、织体伴奏、力度变化等进行分析,力图清晰地呈现出钢琴夜曲这一体裁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