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人生的“常”与“变”——汪曾祺创作风格探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ingjie00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是一位纵跨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卓异创作品格的作家。本文在对汪曾祺的创作做整体观照的同时,着力发掘其在三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作风貌,并以断代的方式进行分别论述,力求分阶段对汪曾祺创作做出梳理与探讨,为当下汪曾祺研究做出一定补充。   第一部分关注汪曾祺在四十年代的初啼尝试。一方面,通过对汪氏早期文本的基调氛围、文体实验两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其早期作品与我们印象中“经典汪曾祺”作品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相异之处产生的原因与特殊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早期作品中与汪曾祺作品常态的相关性,解析这种风格的成因和特征。   第二部分论述汪曾祺“文革文本”的创作。这部分考察的对象是汪曾祺在十七年中自愿写作的作品,与动乱之后书写“文革记忆”的作品。试图通过背景与文本相结合的分析,对这两类作品的成因、特殊性,以及折射出时代与个人心灵的成长故事作出有价值的探讨。   第三部分谈及进入新时期后汪曾祺保持高峰状态的写作。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强调,汪曾祺成熟期的作品并不单纯是大多数评论家所概括总结的那样为文随性。看似和谐主题的背后,也有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和深刻犀利的批判精神;看似散漫随意的结构背后,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情节设置;看似简单轻易的文字背后,也有着精益求精的用典和俗词雅用。   总之,笔者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汪曾祺创作的变迁出发,分别对每一阶段汪曾祺创作的特色、创作的常态与变革,以及背景原因进行探讨,力求在整体视野中,还原汪曾祺诗话人生的“常”与“变”。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画廊业在经历了2005——2007年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后即陷入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发展低谷,不管是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2011年的艺术品金融化浪潮,乃至2012年后的整体市场调
自《暗算》开始,谍战剧得到了观众的首肯,同时成为众多影视剧创作者青睐的影视类型。但是,谍战剧并未因此取得特别大的成绩,仅仅是不温不火地维持生存。  到2009年《潜伏》
2010年10月21日,山西省对外发布的《山西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要求,到2012年,职业健康检查要覆盖到每一个县。此前广东、上海、四川、河南、甘肃 On October 21,
期刊
期刊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多散见在一些族谱、碑刻、方志文献中,其他资料中记载的较少。回族
期刊
成长小说最早出现于西方,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成长小说在中国的叙述比西方国家较晚,新时期以来的一些小说对“成长主题”的开掘,才开始了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王安忆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