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频繁发生,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已成为扰乱中小学校园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校园暴力犯罪案件6962人,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8.39%。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犯罪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中,2015年至2017年,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在中西部地区依旧呈高发态势,全国各基层法院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河南、贵州、山东等中西部地区,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此类案件远低于其他地区。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88.74%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受害人均存在相当程度的伤亡情况,甚至有超过30%的受害人伤亡程度达重伤以上。面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呈现出的犯罪主体低龄化现象日益明显、严重暴力犯罪增多这一趋势,深入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频发的原因,并寻求应对及预防措施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界定。通过对比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与校园暴力犯罪相关概念的区别,厘清本文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第二部分为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新特征。从犯罪主体、犯罪对象、案件整体特征的角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案例代入等形式,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整体情况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存在犯罪低龄化现象明显、留守儿童受害比例加大、严重暴力犯罪多发、团伙型犯罪居多等新特征。第三部分为犯罪成因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对子女“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导致犯罪主体人格发育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是中小学校园暴力案件多发的根源;社会风气不良、学校法治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校园暴力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产生的外部原因;相关校园安全法律防控体系不健全则是引发中小学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法律因素。第四部分为针对成因提出相应对策。首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着力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家庭的参与程度与作用,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家庭防线。其次,从校园暴力犯罪发生的主场地校园入手,明确校园的安全责任,加强校园的基础法治教育,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控体制;并从完善社会治理的层面上,加强社会文化管理,构建人文关怀网络的视角,来完善和弥补法律规定所不能延伸的细微之处。最后从完善校园暴力犯罪相关立法,加强司法机关与中小学校配合的角度,从制度体系建设上为构建安全校园提供制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