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女性的饥饿困境书写——探寻萧红的“生死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rl111shi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不可多得的一支奇流异水,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学领域里掀起了不一样的浪花。其人生经历之戏剧坎坷,其文其作除了自带其人其历的影子之外,在文学评论界还多以其独特的“萧红体”抛头露面。时至今日,学界对她的评价研究也早已多元化、立体化了,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开掘都已经相当成熟了,比如:女性主义的观照,哲学、社会学、美学的引入,人生体验的渗透,叙述视角的选择等等,无论是立足本体的分析,还是旁观他者的纵横比较,研究成果都颇为丰赡,但笔者认为对萧红饥饿困境书写的研究还有可以发力的空间和必要。  本文以萧红其人其作为阵地,基于儿童和女性的关系来探讨在纵向时间上具有儿童与女性双重身份的作家萧红对饥饿困境的书写。将女性与儿童共置于饥饿条件下来观照,既源于二者的关系并置条件可行,更因女性与儿童是萧红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作品中主角,在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里,女性与儿童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饥饿困境,也就是说,女性与儿童的互动性既有现实可行的条件,又有作家作品的基础呈现,还有作家艺术建构方法上的支撑。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前言:主要介绍国内外萧红研究的现状,分析论文选题的新视点及可行性,阐明论文的研究意义,陈述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论文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阐释,明确饥饿与饥饿困境的含义和形态,阐明文学对饥饿的关注点,分析饥饿与饥饿主体及其性别的关系,为后文论述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知人论世,以童年和成年为分期,以与萧红紧密相关的男性为纵向线索来介绍作家的饥饿经历,阐明作家具有饥饿书写的现实基础。第三章:首先介绍儿童与女性饥饿困境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然后,重点从文本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作品语言为落脚点和辐射点,发散性地分析萧红儿童与女性饥饿困境书写的独特性,主要从独特的饥饿书写语言形式、丰富的饥饿书写语言指向、大胆的饥饿书写语言建构三个大角度来阐释。第四章:分析探寻萧红“生死场”中儿童与女性饥饿困境书写的文学史意义和文学意义。结语部分:总结概括萧红儿童与女性饥饿困境书写的独特性及探寻萧红“生死场”的意义。
其他文献
以往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丰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结构的了解上,忽视了对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衔接,这种脱离生活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
期刊
本文试图从王安忆小说的“心灵世界”入手,以王安忆三十年来不同阶段的小说创作和评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阐析其心灵世界的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以期对王安忆的小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