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禅宗思想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戴塞林格的代表作,该书以第一人称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美国二战后大环境下,主人公少年霍尔顿第四次被预备学校除名后,在纽约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走,亲历社会各个阶层,经过多种思想斗争,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该书自1951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再版、印刷,深受全世界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销量超过六千万册,享有文学作品中的圣经之称。 塞林格生于1919年,曾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始隐居新罕布什州。他发表的作品不多,至今共三十五部中短篇小说。他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深居简出,崇尚出世的生活态度,《守望者》一书带有其自传性质,主人公霍尔顿身上明显隐含其思想踪迹。 本文从分析塞林格和主人公霍尔顿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经历、语言行为入手,深入探究《守望者》书所涉及的人物思想和事件、语言的隐喻含义,挖掘其思想根源。霍尔顿具有四种矛盾的性格: 一、秉性纯良,但陷于庸俗、堕落中难以自拔; 二、时常自责、反醒,但又放纵自我; 三、憎恶虚伪的社会,希望逃避,但又害怕孤独,渴望与人交往; 四、向往成熟,但又顽而不化,不听劝导。 这些矛盾源于霍尔顿(甚至塞林格本人),对社会和自身纯洁的渴望、对平等和大同社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却对所处现实社会中虚伪和假惺惺的人与人的关系、残酷的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强烈失望。以青少年的视角感受重重矛盾,霍尔顿(甚至塞林格)痛苦不堪。 本文力图探索与挖掘佛教禅宗思想与塞林格、《守望者》以及霍尔顿三者间的关系。塞林格倾向于佛教思想,其生活方式和书中表现的深层次思想都具有禅宗特质。《守望者》反复讨论了矛盾、平衡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一部对青少年读者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书中借用人物的言行构建了多个类似于禅宗公案性质的隐喻故事,为主人公的思想顿悟做了层层铺垫。该书也反复借用了禅宗修行中师父教导弟子常用的劝诫和引导的方法写作。本文还分析了塞林格和霍尔顿在《守望者》中对佛教禅宗思想理解的不彻底所引起的局限性,如未能认识众生平等及现实事件的本质、缺乏持戒(自律)的毅力等。 另外,本文还就《守望者》中塞林格的写作技巧做了代表性分析。
其他文献
该文从教师的观念与实践这个视角来研究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这一定性研究不仅帮助我们对此领域教师的现状有更清楚的了解,并且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自从苏格拉底
本文尝试从虚构叙事文本与自我形塑之间的关联这个新角度来阐释弗朗西斯·伯尼的书信体小说《伊夫莱娜》中的成长与道德主题,旨在厘清自我形塑意志和行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Internet)应用已逐步普及并渗透于英语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写作教学中利用因特网最为普遍的方法是使用电子邮件(Email)系统进行键友(key pal)交流活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语音技术领域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步.目前,语音合成技术已能生成清晰度较高的一个个单字,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