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制度创新所带来的转型,即因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导致的社会结构从单位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二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转型,即因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社会形态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型。第一次社会转型导致了“单位人”迅速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个体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出现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并飞速发展;第二次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交往活动变得更简便快捷,也更独立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人表现得更加开放、主动,一种由青年为主体、自发成立的新型社会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了。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青年社会组织发端于2003年左右。经过十年的发展,青年社会组织数量日益增长,类型日益繁多,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影响当代青年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重要载体。如何认识青年社会组织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做好体制外青年群众工作,是当前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自90年代起在全球掀起研究热潮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对应不受国家干预而独立存在的私人自治领域的理论概念,成为一种理想范式被讨论和引证;以其国家与社会二元关系的独特视角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模式,而备受理论界青睐;大量实证研究成果涌现并且形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概念超越学术界而为普通群众所接受。因此,笔者认为,市民社会理论是研究分析青年社会组织最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的理论依据。市民社会是来自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概念,综观西方思想史,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可归结为三次大的范式转变:一是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相对立,以商业化、政治化的城邦国家的出现为标志,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早期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思想中;二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始于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中;三是市民社会指向文化系统,始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人的思想中。本文采用多角度调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对上海青年社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收集上海各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调研文献,对全市青年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重点对101家有代表性的青年社会组织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渊源和历史演进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市民社会理论的最新成果来研究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判断新形势下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基本把握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进而解析推进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方式,并就共青团在我国市民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应对措施提出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