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大学生志愿行为体现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修养。本研究主要以广州地区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用自行设计的量表及有关的心理量表对504个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大学生志愿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1)在志愿服务的性别差异上,女生显示了比男生更高的倾向性。女生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特别是关爱服务,她们更愿意为弱势群体提供关怀和帮助。如照顾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儿童;照顾各类身患重病或者癌症的病人等。而男生在健康卫生服务上体现了更多的贡献。(2)在地域差异上,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较城市学生高。城市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受到“城市信息过载”的影响,以避免被这些刺激和信息淹没,城市学生一般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低。(3)在年级差别上,高年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较少。主要是高年级学生学业繁重及即将转换到社会角色有关。(4)在心理动机上,志愿者组学生的理想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都比非志愿者组的学生强。而非志愿者组的同学若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更多是受到成绩动机及物质动机影响。(5)在心境因素上,两组学生在积极心境下,都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此时两组学生都受到理想动机和成绩动机的驱动。比起非志愿者组,志愿者组的同学在消极心境下,仍然愿意参与志愿服务。(6)在从众因子上,志愿者组和非志愿者组没有表现有显著性差异。在从众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从众参与或退出志愿服务。(7)在榜样影响方面,父母榜样作用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影响较小,而朋辈、社会志愿者模范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志愿行为影响较大。(8)在规范的定位上,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以“社会责任规范”定位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女生比男生的体现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9)从妨碍志愿行为的因素分析可知,时间压力是妨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认识不足、大学生的责任分散也妨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10)在自我效能感上,大学生志愿者比非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高,体现了志愿服务行为对个体能力判断的积极影响作用。参与志愿服务,不仅给志愿者组学生带来了成就、友谊、荣誉和物质,更加加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11)在共情性关心得分上,大学生志愿者组比非大学生志愿者组的共情性关心分数更高,志愿者组的学生更能够在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更容易达到共情。(12)从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效能感,其次是性别,而影响最小则是共情性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