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的进程: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研究(1868-1944)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i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8至1944年英国中等教育改革是英国实现教育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纷繁复杂的变革过程是英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1868至1944年为研究时段,探究这一时期中等教育改革的原因、过程、成败经验以及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具体过程,对中等教育改革的背景、措施、成效进行分析,梳理英国公立中等教育制度建立和中学内部体系完善的过程;另一条是以中等教育理念变革为基石,从英国教育传统出发,分析中等教育改革的民主化体现,探索英国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具体内涵以及发展趋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以期能够凸显1868至1944年中等教育改革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正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改革动因的分析,推动19世纪下半叶中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有阶级力量、思想浪潮以及中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缺陷。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希望通过接受中等教育跻身于上流社会,形成属于自己阶层的教育体系。伴随着教育世俗化、科学教育思想的兴起,中产阶级开始批判中等教育中民主的缺失,呼吁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同时,普通文法中学与公学中学生数量的锐减、家长的不满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也显示出此时的中等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三部分以1902年为时间断点,分析了中等教育改革的两个阶段:公立中等教育的创立和中学内部体系的完善。至二战前,中等教育改革主要实现了两大目标:一是中等教育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并与小学教育区分开,初步形成小学、中学、大学阶梯式教育发展模式;二是完成学校重组,国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先后建立形式多样的中学,对中学内部的课程、考试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且以立法形式确保中学三分制的实行。二战前的中等教育改革不仅是英国首次全方面思考教育问题的体现,同时也是迈入教育民主化的关键步伐。第四部分评价了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成功以及失败之处。改革审视了教育中国家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通过扩大中等教育范围、改变教育管理结构、增强主体意识来让中等教育发挥社会功能。同时还主张多样化、适应性、弹性化的教育选择方式,融合英国教育传统推动英国教育迈向自由、民主。这一阶段的优秀成果为二战后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英国教育传统中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等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本身的政治性、中学发展的失衡以及教育权力的分配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今后民主化道路的发展。因此在结语中,笔者将从分析和回顾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出发探讨英国民族特性对于英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丰富英国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共享历史的遗产。
其他文献
从当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是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路径之一。"十一五"以来,宁波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到81亿元,其中,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达22.2亿元,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6%。"十二五"期间,宁波智慧
①宁波市城管局紧紧围绕"三思三创",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大力推进市政设施升级、市容环境改善、公用服务优化等系列工作;进一步深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健全组织运行体
《我的道路》(原载《听泉》,日本每日新闻社1980年版)一文,是东山魁夷与吉村贞司以对谈的形式发表的。吉村贞司(1908—)是日本文艺评论家,早稻田大学德国文学系毕业,当过记者
目的关于ICU护理技术分类分级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ICU的护理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专家修改意见。结果根据意见,对于目前的护理技术分类与分级,进行了修
宦官始自周朝 ,终于民国。明朝宦官专权遗害无穷。清朝吸取明代教训 ,前期制定并实施严厉的管理制度 ,有效地遏制了宦官势力。晚清宦祸死灰复燃 ,历史赋予机遇 ,丁宝桢诛杀宦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通过对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介绍和其主要特点分析,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培育多元合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
目的:分析外伤性颈椎骨折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2016 年12 月-2018 年1 月收治外伤性颈椎骨折患者48 例,分为两组各24 例,A 组采取整体护理措施,B 组采取常规护理方
目的研究40例新生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提高新生儿便秘的护理质量和治疗率。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新生儿便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润湿大便、腹部按摩、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