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bf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震能力不足的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的情况下易产生重要破坏或倒塌,须对其进行加固处理以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方能正常使用。传统的抗震方法是通过主体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但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特性,地震作用下结构可能会发生严重破坏或倒塌。结构耗能减震技术的出现改善了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缺点,把本由结构主体构件承受的地震能量转给了减震阻尼器,使得结构主体构件耗散的地震能量显著减小,从而大幅度减轻结构主体构件的损坏。屈曲约束支撑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普通支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压屈曲问题,而且可以作为耗能减震阻尼器对主体结构起到被动控制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屈曲约束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要点及稳定性,建立基于承载力和刚度的屈曲约束支撑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并已有试验进行对比验证其可行性。验证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屈曲约束支撑双线性恢复力模型的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数据较吻合,可用于研究和分析,为带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对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利用SAP2000进行Push-over分析,得出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塑性铰的分布、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的大小、结构的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在同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入屈曲约束支撑之后利用SAP2000进行Push-over分析,得出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塑性铰的分布、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的大小、结构的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3)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和加入屈曲约束支撑后的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包括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塑性铰的分布及发展过程、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各层的侧向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大小,得出:加入屈曲约束支撑后,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的情况下抗侧刚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层间位移角得以降低;在罕遇地震作用的情况下,原框架结构底层及二层大量柱子产生破坏,已不满足抗震规范要求,而加入屈曲约束支撑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已满足抗震规范要求;最后分析改变屈曲约束支撑在结构中的布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屈曲约束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使用的经济、便利和快捷的优越性。
其他文献
由于各式各样的爆炸作用,导致了结构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结构抗暴研究,在全世界的土木工程研究领域越来越成为热点的原因。但是,关于钢框架在爆炸
1994年由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建筑设计院和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CAD室共同研发了空间构架式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应用系统(TLJCAD),并得到了化工部的鉴定。该系统适用于正交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缩写为HPC)因其工作性能优良、力学性能较高、耐久性好等优点已被工程界所接受。但由于其胶凝材料用量高、水胶比低的特点,导致其早
边坡工程因其重要性一直以来是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对边坡稳定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既经济且安全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岩土体为工程材料的边坡,其组成和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转换柱(SRC-RC转换柱)结构充分利用了SRC结构和RC结构的优点,在高层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强的性能优势,并且相对于传统SRC结构和钢结构,采用SR
在绿色建筑理念下,我们越来越追逐于一些天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来代替那些传统高能耗和低利用效率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这是21世纪土木工程领域改革创新的方向,也是土木工程这
漏失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供水系统无论采用何种管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漏失。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污染严重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钢框架结构体系中,普通无支撑钢框架结构抗侧向刚度小,是种柔性结构体系;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下支撑易屈曲,屈曲后退出工作导致结构刚度骤减发生较大变形甚
稳定性是决定轻型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轻型钢结构的稳定性及极限承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钢结构设计中,利用支撑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较为常
钢结构以其明显的优势在各类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地震区的钢结构更需要具有较好的延性以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国内外学者对梁柱节点的力学特性及抗震性能已进行较多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