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增加生态资源资本存量,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增进基本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自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中国林业已经走上了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之路,林业生产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依托国家财政扶持与林权制度改革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与林业生产效率的格局已经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破解林业经济增长需求与森林资源保护相互矛盾困境的重要方式就是提高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明影响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核心因素和提升途径成为我国林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正是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将中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纳入研究视野,同时设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作为林业生产活动的产出要素,测算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究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区域差异与时序变化,寻求影响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首先根据已有文献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结合林业生产特性界定了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概念。其次选择生产前沿面理论作为要素配置效率理论基础,选取距离函数作为生产前沿面理论与实际要素配置效率测算的中介工具,考虑林业生产活动的双效益产出特点,从宏观层面上测算了全国各省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分析了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与时序变化。再次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中国各省份整体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呈现非有效状态,各省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最高(均值为0.899),其次为西部地区(均值为0.599),再次为中部地区(均值为0.512),最后为东北地区(均值为0.486)。(2)2000-2016年各省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呈现小规模下降趋势,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对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重要贡献作用,规模效率对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逐年弱化,即规模经济收益逐渐递减。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表明全国各省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均处于非有效状态,未来林业发展途径应从优化投入产出要素配置状态和增加科技投入,依托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实现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扶持与林权改革被证实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行业收入对于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没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结构占比越高越容易抑制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越高,自然资源禀赋对于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约束作用正在逐渐丧失,林权改革并未对财政扶持与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关系起到积极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