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肺损伤(AL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危重症之一,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此症治愈困难,病死率极高,为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主要课题。本实验以大肠杆菌内毒素(ET)复制兔ALI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动物病理生理变化,探讨ET致伤机理及血必净的保护性作用,旨在为临床防治G-菌感染所致的ALI和ARDS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致伤组以25%乌拉坦(4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留置液体通路用于给药。分离左侧颈动脉,用于监测生命体征和采集血标本。内毒素(ET)按750μg/kg溶于2ml生理盐水(Ns)中,于5min内经耳缘静脉一次注射完毕,随后注射NS(两次的液体总量为2.6ml/kg)。A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注入内毒素所用方法和剂量同B组,注入内毒素的同时注入血必净注射液,按1.8ml/kg,后补充生理盐水,液体总量亦为2.6ml/kg。实验中3组均以生理盐水按0.5ml/15min的速度维持通路。进行下列指标检测:1.0h、0.5h、1h、2h、4h点记录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检测动脉血气:2.检测0h、1h、2h、4h各点血清IL-23、IL-27值;3.检测0h、1h、2h、4h各点血浆t-Ph、PAI-1值;4.检测肺组织中SOD、MDA含量;5.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6.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A组在实验过程中各项实验指标相对平稳,A、B、C三组间在实验前各项实验指标无统计学差异。2.血气分析:静注ET后,B组兔血PaO2及PaO2/FiO2显著降低,0.5h为最低点,分别为54.57mmHg和259.88 mmHg,符合ALI诊断标准,之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恢复。C组兔PaO2/FiO2值在0.5h点虽然有所下降,与A组比较有差异(P<0.05),但未达到ALI诊断标准,仍明显高于B组(P<0.01)。PaCO2呈持续下降趋势。3.呼吸心率及血压:静注ET后,B组动物出现呼吸急促,0.5h点变化最为显著,之后呼吸频率逐渐下降,但仍快于基础值;C组亦出现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血压:A组动物在整个实验中血压维持在90mmHg以上,4h点较前略有降低;B组在给ET后0.5h,血压明显下降,之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1);C组实验后血压亦呈下降趋势,其各时点显著低于A组但明显高于B组。4.IL-23的含量:给ET后B组动物血清IL-23各时点高于A组在1h处也有明显下降。(P<0.05),2h有上升趋势。C组IL-23水平始终低于B组和但高于A组,也是在1h处有一较大幅度的下降后水平趋于稳定。5.IL-27的含量:B组动物在给ET后血清IL-27各时点低于A组在1h处有明显下降(P<0.05),至2h虽有上升趋势但始终低于A组(P<0.05)。C组IL-27明显低于A、B组(P<0.05)。6.t-PA的含量:静注ET后B组动物血浆中t-PA升高(P<0.01),并且在1h升高幅度较大,随着急性肺损伤时间的延长其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始终高于A组。C组血浆t-PA较A组无明显升高。7.PAI-1的变化:B组血浆PAI-1水平在静注ET后高于A组(P<0.01),C组PAI-1较A组升高但幅度显著低于B组(P<0.01)。8.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静注ET后4小时,B组动物肺组织MDA含量明显高于A、C组(P<0.01)(P<0.05);A、C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组肺组织SOD活性明显低于A组(P<0.01)和C组(P<0.05)。9.肺组织湿干重比:B组肺组织湿/干比明显高于A、C组(P<0.01),但A、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0.肺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肺泡结构基本正常,肺泡腔内无明显出血,渗出等,B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局灶性肺不张及肺水肿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微循环瘀滞,血管周围“袖套”样水肿改变。C组肺泡结构基本完整,炎细胞浸润减少,肺泡淤血水肿减轻,肺损伤轻于内毒素组。结论:1.一次性静脉注射内毒素(750μg/kg)可以复制兔ALI动物模型。2.氧化损伤和抗氧化相对不足是ALI发病机理之一。3.ALI时炎症反应失控,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平衡失调。4.内毒素致伤后凝血纤溶异常,促凝和抗凝失衡。5.内毒素致伤组肺组织出现肉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6.血必净通过维持凝血纤溶系统相对平衡,提高抗氧化能力及拮抗炎性介质等多种机理对受损肺组织起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