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试验并广泛推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必将引起教材、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在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表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的重要性。本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在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中,通过诵读、展开想象和欣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新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 第一章:古典诗歌启蒙教育的人文性特征 古代诗歌的人文性即指在古代诗歌中蕴涵的丰富的能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观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等内涵。古代诗歌的人文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热情讴歌。 第二章: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工具性特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古代诗歌启蒙教育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的经验性和情趣性。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还应是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在其他文体的说和写中,提高词汇的凝练与含蓄,富于文采;讲究语言的音韵和谐,提高语言的音乐美;形成典雅匀称的富于民族特色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方式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育的基本方式来看,对第一学段学生诗歌启蒙教育的方式是“诵读”和“展开想象”,对第二学段学生诗歌启蒙教育的方式仍然是“诵读”,对第三、四学段学生诗歌启蒙教育的方式是“诵读”、“欣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诵读”、“展开想象”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