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一直以来,经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一线方案。在我国一些主要的心血管中心,由于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存在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无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等优势,正逐渐成为传统经胸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案。然而,介入封堵术后一些相关并发症,如术后相关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三尖瓣反流等仍然限制着这一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目前国内缺乏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中长期随访数据,尤其在儿科缺乏大样本量的系统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我中心成功施行pmVSD介入封堵术患儿术前及术后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儿童pmVSD介入封堵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后,行经验总结并阐释儿童pmVSD介入封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制定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我中心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共计1108例经皮导管介入封堵pmVSD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据及相关临床治疗方案和社会人口学资料(年龄、体重和性别),并重点分析介入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瓣脱垂及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例患儿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0.54%,其中1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发生率为0.09%。13例患者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17%,其中4例患儿最终未恢复正常传导但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正常。缺损与主动脉瓣距离越远,封堵器直径越大和小腰大边封堵器,是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情况较术前未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患儿更为常见,但反流加重情况多发生在术后远期(>1年),且无一例中度以上反流出现。随访时间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左室-右房通道型三尖瓣反流在封堵术后反流程度可进一步减轻。24例患儿术后出现新发三尖瓣反流,发生率2.1%,且均为无需临床干预的轻-中度以下反流。术后早期新发三尖瓣反流有概率恢复。封堵器过大是导致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选择具有合适适应症的患儿、操作规范并具有相当相关操作经验的儿童心血管中心,经皮导管介入pm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小创伤的封堵方法。但成功施行介入封堵的患儿术后仍应长期、密切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