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当务之急。能源节约是基于我国国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工业用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及全民节能方面,能源节约潜力巨大。通过采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有效节能政策、加强节能法制建设、倡导树立节约消费意识等措施,切实促进能源节约的实施。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介绍了节能和结构变动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建立模型,计算出1990-2007年的社会总节能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节约量,再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对社会总节能进行分析时,考虑了三个影响因子: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及生活节能,对我国1990-2007年社会总结能量进行因素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总结能量与因素之间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技术节能是促进中国近年节能的主要驱动力;结构节能与总节能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未来中国节能应重点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煤、石油、天然气、电力节约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煤和电力,技术是其节能的最主要因素,结构对其不显著;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结构和技术对其节能量都是正相关的,且技术节能是影响其节能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节约能源首先要提高技术尤其是第二产业技术水平。节能,重在基层,重在企业。在企业层面,能效对标作为工业部门节能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对能效对标实施步骤与方法进行阐述基础上,对重点能耗部门-钢铁、水泥、化工进行了能效指标分析,并指出能效对标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宏观与企业层面分析,对中国的节能管理提出政策建议。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种节能制度,在重工业部门进行能效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