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于20世纪被引入组织研究中,相关学者将其看作是组织的特点。以信任、规范和网络为特点的组织社会资本具有较大的生产性价值,在协调组织行动中能有效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在公民社会、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引发和加剧当前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制度途径,社会管理创新应该以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类青年自组织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外显特征,加强自身社会资本积累的逻辑结果便是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因此,本研究立足青年自组织,以公益服务类型为切入口,通过重庆市的实证调研力求最大程度上认清目前公益服务类青年自组织的社会资本现状分布和问题所在。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借助自组织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本研究将公益服务类青年自组织社会资本定义为志愿从事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青年自组织在加强自我领导、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围绕人际信任、制度规范和组织公信力等要素,通过与外在他组织进行协调合作,来有效获取、运用组织自身发展所需各种资源以及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通过了解社会资本的测量层次、方法,以及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维度的划分和指标的构建,在文献梳理、概括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际信任格局呈现出‘家人——亲人——熟人——陌生人’的‘差序格局’形态”、“组织社会资本存量决定其开展活动质量,并影响其与外在他组织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组织社会资本的总体状况仍以传统社会资本为主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代性转向”三个研究假设,进而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予以验证。研究假设基本符合预期,验证过程中,还发现公益服务类青年自组织存在被边缘化的隐忧、社会资本积聚可持续性差、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及外部社会资本培育环境不足等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的历史性、主体性考虑,本研究在公益服务类青年自组织社会资本建构的探讨中提出了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的路径分析,以及“政府·共青团·公益组织”合力而发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