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大幕已然落下,经济局势也基本明晰,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上看,几乎所有金融调控的结果最终都体现在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控制上,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影响的这两方面上。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历来是大家所争论的焦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期对经济发展产生相对积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当然,我国也不例外,也制定了相应的信贷政策。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飙升至1.62万亿元,延续这一“狂飙突进”风格,2009年全年人民币新增各项贷款达9.62万亿元,2010年的信贷规模仍处于高位运行,至2010年11月新增信贷额7.454万亿元。怎样看待如此天量的贷款?天量信贷投放量是否会对物价产生冲击?答案是肯定的!2010年11月份的CPI上涨到5.1%,通货膨胀导致群众的心里不安已经显现。那么信贷会在变动后多长时间影响到物价,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是本文即将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信贷与物价间的关系着手,以2009年的信贷量是否会对物价产生较大冲击为切入点,结合经济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运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与脉冲响应,定量分析天量信贷对物价造成的冲击以及效应的滞后性。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存在均衡关系,信贷对物价的影响并不是当期产生,而是会有一定时间的滞后,滞后期约为半年以上,可能有时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2)GDP同贷款一致,也具有滞后效应,GDP对物价的影响在一个季度之后显现;(3)信贷的非均衡部分是物价的变动重要影响因素,在对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中比例很大;(4)信贷波动对物价的冲击累积期为一年半。物价的波动对于信贷波动的冲击在第六期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减小,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