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框栽的方法,设N0、N30、N60 kg/hm2 3个氮水平,及在N30 kg/hm2基肥基础上,于R1、R2、R3、R4各生育期追N30kg/hm2 ,共7个处理。测定了大豆叶、茎、荚果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酰脲含量及根干重、根体积、根系含氮量等指标,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及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分配、根瘤固氮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及积累量。R2期追施氮肥,提高了R5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N60相比,提高了16.87%,达1%显著水平。大豆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R6期达峰值,N30+R2处理较N60处理高11.89%,达5%显著水平。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追肥处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4期,N30+R2处理比N60高14.98%,达5%显著水平。叶片和茎中的可溶性糖积累高峰分别在R4和R6期。追施氮肥处理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叶片、茎和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分别比N60处理高17.15%、35.09%和20.36%,均达到5%显著水平。说明R2期追肥有利于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积累和运输,增强地上部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运输,提高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促进根瘤固氮量。
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及积累量。R5期大豆叶片和茎中淀粉含量各追肥处理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与N60相比,叶片淀粉含量增加17.68%。R5期茎中淀粉含量达最大值,N30+R4较N60处理高22.86%,达1%显著水平。叶片中的淀粉在R4期以前呈现积累状态,R5期开始向荚果转移。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各器官仍能保持较高淀粉积累量,说明追施氮肥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强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
大豆叶片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在R1至R4主要以积累为主,R4期以后集中向荚果和根等器官分配。各追肥处理的积累量和分配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至R6期,N30+R2处理对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叶片分配与荚果积累有较大影响,比N60高33.14%和21.17%,均达5%显著水平。R6期至R8期,茎可溶性糖输出率及转换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0+R2比N60处理输出率高1.43%,转换率高8.38%。
R1期至R4期根瘤干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说明生育前期施氮会抑制根瘤生长。生育后期,各追肥处理根瘤干重均高于不追肥处理。R5期,N30+R2处理较N60高23.64%,达5%显著水平。生育前期,根瘤氮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各追肥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较不追肥处理高。R5期,N30+R2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比N60高32.91%和25.64%,均达1%显著水平。说明后期追施氮肥可以缓解前期氮过多对根系产生的抑制作用,提高根瘤固氮量,延缓根瘤衰老。R3期叶片和茎酰脲含量N0>N30>N60,说明前期施氮过多对根瘤固氮有抑制作用。R5期,N30+R2处理叶片、茎、荚果的酰脲含量均显著高于N60处理,达1%显著水平。大豆根干重和根体积均在R4期达峰值,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的根系干重及根体积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期N30+R2处理根干重及根体积分别高于N60处理13.71%和9%,均达5%显著水平。
各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不追肥处理,N30+R2>N30+R4>N30+R3>N30+R1,其中N30+R2较N60处理产量提高11.84%,达5%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产量表现为N60>N30>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