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酸中毒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动物(AIR)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细胞生长因子-1(IGF-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正常新生大鼠及ROP模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三者表达变化与酸中毒的关系、对视网膜血管发育的作用以及在酸中毒诱导ROP进程中的作用。
方法:1、采用新生S-D大鼠建立酸中毒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动物(AIR)模型;2、分组: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ROP组)和对照组(C组);3、将两组大鼠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以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学改变;视网膜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且与内界膜有联系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判断建模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全视网膜VEGF、IGF-1的蛋白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全视网膜VEGF、PEDF的mRNA水平。
结果:1、与C组相比,ROP组在生长到8d龄时,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显示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阻塞,视网膜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停止酸中毒后2d(10d龄)ROP组大鼠视网膜铺片见明显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分布紊乱;HE染色见ROP组10d龄大鼠玻璃体腔内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18.47,P<0.0001)。2、免疫组化结果:10d龄、13d龄ROP组VEGF为强表达信号,明显强于C组(P<0.05);出生后第8d,ROP组大鼠视网膜IGF-1的蛋白水平比C组明显下降(P<0.05),而在生后10d,VEGF表达水平最强时IGF-1同复到正常表达水平,与C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结果:ROP组8d龄大鼠VEGF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停止酸中毒后ROP组VEGF mRNA转录水平逐渐增强,在10d龄、13d龄ROP大鼠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较C组明显增强(P<0.05)。PEDF mRNA在5d龄、8d龄ROP组大鼠视网膜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而在停止管饲NH4Cl的10d龄、13d龄鼠视网膜中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低于C组(P<0.05)。PEDF mRNA在实验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与VEGF mRNA相反;ROP组大鼠在酸中毒期间,其VEGF mRNA/PEDF mRNA比值明显降低,停止管饲NH4Cl后,ROP组视网膜VEGFmRNA/PEDF mRNA比值升高,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1、RO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改变符合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病理过程。模型制备简便,其具有可重复性强,可定量研究的优点,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提供了除高氧诱导的ROP动物模型(OIR模型)之外的又一较理想的动物模型。2、酸中毒使VEGF和IGF-1蛋白表达下调;3、酸中毒使VEGFmRNA表达下调,PEDFmRNA表达上调;停止酸中毒后二者表达变化与酸中毒时相反;4、VEGF、IGF-1、PEDF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在ROP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