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1949-1966)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地区差距、维护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1949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1949至1966年期间,在党和国家整体建设规划的背景下,基于西南地区特殊的民族社会情况和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的特殊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基础建设的主要思想。具体体现在建设原则和党的民族建设思想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了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是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具体举措,是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保障。第三,梳理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区的发展要求下,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电、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1964年开展的“三线建设”运动中,西南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得到特殊的关注。“三线建设”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这一时期是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高潮和特殊重要的时段。最后,文章认为1949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维护了西南边区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些建设不但是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蕴含其中的建设思想也是1956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破解中国难题、完善中国制度、丰富中国文化、深化中国理论、实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话语内涵和独特的话语价值,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这一话语体系,有助
学位
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品质、心灵生活层次、心理生活状态、文化生活品味、信仰生活程度,伦理生活瑕瑜,影响着个体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树立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性价值修养等影响着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着眼于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全面找寻成因,并以此为契
学位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是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社会群体,他们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能够迅速接纳和吸收新思想、新技术。从量上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总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国家发展的晴雨表。从质上而言,高校大学生是要求进步的一个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如何,是影响他们成长成才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更
学位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加强调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先进典型示范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先进典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走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更是将大学生先进典型示范育人提升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更为关键的地位。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先进典型示范育人,是对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发挥好示范育人的作用
学位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既是个体的精神现象,又是社会的文化现象。信仰,构成人之精神架构中最根本、最高层次的支撑与价值牵引。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崇高的、现实的、科学的信仰,在信仰谱系中,它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当前价值多元化时代,“物欲”观念仍徘徊在人民大众的思维之中,逐步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扭曲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条化的态势,极大地影响着
大学生敬业精神是基于大学生对学业和工作的热爱而产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以及精神气质。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进行追溯,将西方文化中敬业思想展开梳理,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敬业的相关观点的确立和发展,从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文化脉络与理论渊源。同时对大学生敬业精神现状及培育情况进行
学位
本文是基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围绕“大学生政治文化”、“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思考。它聚焦当代大学生群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希冀在“问题解决”的诸多设计和实践中有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育人体制的发展进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论文在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为切入点,
学位
当今世界,各国的密切往来加速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习近平以其深邃的思考,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了以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论述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观
学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也重新开始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
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治理的目标指向,其目的是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治理效能。其中,制度的“落实”问题是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管党治党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考,形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第一,这一论述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进入新时代前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