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研究——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gn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对立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青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问题。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社区更为强烈的融入需求与城市有限的容纳程度以及具有弊端的现行制度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城市社区对青年农民工社会排斥的产生。  青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是青年农民工与当地城市社区成员长期互动的结果。从互动主体的角度来看,青年农民工是融入主体,当地组织和社区居民是接纳主体。社区融入包括经济生活、社会交往、社区参与、社会心理四个层面。青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在经济生活层面表现为:能在城市找到工作并取得收入,但是职业低端、收入低下,能解决住房但居住条件较差;在社会交往层面表现为:交往对象局限于老乡和亲戚等初级网络,娱乐方式单一;在社区参与层面表现为:社区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薄弱;在社会心理层面表现为:基本适应城市生活、融入愿望强烈。  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为推动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制定了多项政策,开展了多项工作。基层社区组织针对农民工开展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呈现出工作内容多样化、重管理轻服务以及服务工作不均衡的特点。从融入主体和接纳主体之间的互动角度出发,青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呈现出融入的低度性、融入的差异性、接纳的有限性以及有障碍的互动等四个特点。  分析发现,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子女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在内的制度障碍,社区服务作用不足和社区工作方式瓶颈方面的社区组织工作障碍,城市居民污名化障碍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障碍是影响青年农民工社区融入的主要障碍因素。针对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弱化现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工的社区服务;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其他文献
就国内来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政府和学界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改善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不和谐的现状。但是,在学术界,妇女
明清之际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变革时代,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都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在社会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促使城市工商业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在思想文化领域,知识阶层的批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联合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问题、社会资
人在大自然时序中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发展中丰富着这种认识,进而形成了人自身高级的活动时序和具有生命意义价值的时间认知。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方面,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高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信任问题和社会信任危机逐步成为社会的焦点。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