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梅花针干预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初步比较梅花针法、眼针法、耳穴法三种干预方式对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影响,初步明确梅花针法治疗近视的临床意义。 方法:检索多个电子数据库中各类期刊,收集梅花针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和meta分析。随后招募61例青少年(119只近视眼)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分别予梅花针法、眼针法、耳穴法干预40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等指标。 结果:按照检索策略、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符合标准文献共计3篇。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梅花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优于滴眼液,其中梅花针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及散瞳前的睫状体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19只近视眼分别进行三种方法(梅花针、眼针、耳穴)干预,三种治疗方法干预40天后,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梅花针组优于其余两组;三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屈光度、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所纳入研究文献meta分析结果及本次随机对照研究均表明梅花针干预对青少年近视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对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