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MNP-Mn纳米磁共振对比剂在肿瘤成像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内源性黑色素(MNP)具备天然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MNP-Mn纳米磁共振对比剂,结合纳米的增效减毒作用及提供非侵入性的解剖学和生理信息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有望为肿瘤磁共振成像提供新思路。方法:1.合成新型MNP-PEG-Mn纳米颗粒,并利用各种方法检测材料表征,包括动态光散射法(DLS)、透射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2.利用透析袋通过ICP测量方法分别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检测Mn2+,从而证明MNP-PEG-Mn在不同酸碱度溶液中的稳定性。3.采用3.0T西门子MR成像设备对MNP-PEG-Mn及钆双胺两种溶液进行扫描,测出不同浓度下溶液的T1值并比较MNP-PEG-Mn和钆双胺的弛豫率(r1)。4.将MNP-PEG-Mn与人喉癌细胞(Hep-2)共孵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生物透射电镜(TEM)观察MNP-PEG-Mn在喉癌细胞内的摄取情况;MTT比色法测定共孵育24小时后MNP-PEG-Mn对Hep-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5.建立喉癌模型,鼠尾静脉注入MNP-PEG-Mn溶液,采集注射前和注射后0.5小时、1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及120小时的MR成像数据,观察肿瘤及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的MR成像规律。6.分别在鼠尾静脉注射MNP-PEG-Mn溶液后观察裸鼠的生物学行为,并于1天、5天、30天处死裸鼠,取出肿瘤及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生物代谢研究及血清生物学检测。结果:1.MNP-PEG-Mn纳米材料是一种形态均匀、分布均匀的球形颗粒,粒径约为5.6nm,表面电势约-13.5±0.6mV,每个MNP纳米颗粒能够螯合约55个Mn2+离子。2.无论在中性环境(pH=7.4)或者是酸性环境(pH=5.5),MNP-PEG-Mn纳米颗粒稳定性能好,Mn2+仅在前2小时有大约1%的渗漏。3.MR成像比较MNP-PEG-Mn及钆双胺两种溶液:MNP-PEG-Mn溶液的r1值约20.57mM-1 s-1,约是临床常用的钆双胺对比剂r1值(6.00 mM-1 s-1)的3.4倍;并且在相同金属离子浓度下,MNP-PEG-Mn溶液的T1加权信号强度比钆双胺高;证实了MNP-PEG-Mn比钆双胺具有更好的磁共振成像效果。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蓝色胞核周围聚集着携带罗丹明B的MNP-PEG-Mn的红色荧光存在;TEM同样在细胞质中观察到黑色致密物;证实MNP-PEG-Mn存在于喉癌细胞的溶酶体中;MTT比色法结果表明在检测浓度范围内(<1600μg/ml),MNP-PEG-Mn对喉癌细胞活性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MNP-PEG-Mn对生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5.不同时间下进行裸鼠核磁扫描,在注射MNP-PEG-Mn后0.5小时信号强度增大,24小时信号强度开始轻度减弱,并且逐渐开始清除,在48小时呈现快速代谢的趋势。6.经过ICP测量各个脏器中Mn2+的含量,证实纳米材料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排泄;注射后1天在不同脏器的累积量远远超过注射后5天和30天;血清生化检测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HE染色各个组织表现正常。结论:基于MNP-Mn纳米颗粒的天然生物聚合物作为靶向肿瘤的T1 MRI对比剂表现出优异的生物安全性,此外,MNP-Mn的弛豫率比钆双胺要高许多,并且显示了良好的肿瘤间接靶向性,同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肾脏和肝脏被有效地清除避免长期累积。因此,MNP-PEG-Mn纳米颗粒有望成为一种新型MR对比剂应用于临床。
其他文献
程序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Scratch可视化编程的出现为程序设
等离子体渗氮的气压工艺参数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大迟延和耦合的动态特性.
早搏即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1]。患者就诊往往以心悸为主诉,亦可兼见胸闷、乏力等症,严重时自己可感觉到心脏停
目的探究双相躁狂、双相抑郁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关系。方法将60例双相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躁狂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为研究组与观察组,同期选30名健康者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