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社会教育研究(1912-1937)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这个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挽救民族于危亡,政府和社会精英进行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由器物而制度,最终落脚于“人”。随着“开民智”、“新民德”的提出,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民国社会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之外,以失学民众为主要教育对象,进而涵盖全体国民,以文化教育、生计教育、通俗教育和特殊社会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普通民众素质为根本目的,由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共同推动实施的,具有鲜明的救济和公益色彩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兴起,既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革新,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选取民国时期的北京为个案,系统探讨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实施的内容、规模、程度及效果。  尽管受到政局动荡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社会教育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设置多种设施,开展各种活动,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生产技能,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闲暇生活,进而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开启了普通民众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历程。  社会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教育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教育势必将发挥重要的教育和社会功能。
其他文献
翰林院庶吉士制度是清代重要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对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结合统计等方法,对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进行全面
本文对陈旉《农书》进行分析,以了解南宋前中期(1127-1205年)长江下游农家的经营面貌。文中认为,农家经营之基本条件,一是以现有田地为准,有效调配财力、人力与畜力资源;二是合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