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电智能结构的机敏约束阻尼薄板振动主动控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汽车车身轻量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车身的轻量化往往会导致低频振动的恶化的问题,而传统的NVH抑制技术受其自身特征限制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满足人们要求越来越高的乘坐舒适性性能,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将被动约束阻尼技术和主动控制技术双重优点结合起来的机敏约束层阻尼技术(Smart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SCLD),可以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保持较高的阻尼特性,对低频振动拥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成为广大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以局部覆盖SCLD对边固支薄板为研究对象,引入压电陶瓷(PZT)片作为传感器,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若干研究。首先,采用GHM模型表征粘弹性材料的阻尼特性,利用压电方程描述压电材料的作动和传感特性,结合有限元法建立拥有自感知能力的 SCLD层合结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态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正确性验证。其次,以可观性 Gramian为基础,并考虑剩余模态的影响,构造主控模态可观性优化准则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对压电传感的位置进行优化配置;以确定了的压电传感为基础,利用系统的H2范数构造考虑剩余模态影响的作动器位置优化目标函数,并应用遍历法确定作动器布置位置。应用内平衡降阶和状态空间复模态截断联合的方法对结构动力学模型进行降阶处理,以方便后面控制器设计;并通过模态实验验证位置优化配置后局部覆盖 SCLD的层合板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对阻尼进行适当修正处理。然后,针对压电传感器的特点,选用模态控制与最优控制结合的控制策略,完成线性二次最优独立模态控制器的设计;并设计状态观测器以满足控制器对状态反馈的需要。最后,基于仿真软件和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对局部覆盖SCLD结构进行振动主动控制仿真与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的表达其集传感、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特性;位置优化后的PZT传感器/作动器,可以达到以较少数量的传感器和作动器实现对控制频率范围内的模态拥有良好的可观/可控性的目的,且可以避免不当位置对后续控制的影响;在控制仿真和硬件在环实验环节取得不错的控制效果,其中,在硬件在环实验时,在第一阶固有频率单频正弦信号激励下振动响应幅值衰减约55%;在前三阶固有频率叠加的混合周期信号激励下,振动响应幅值衰减约45%;在有限带宽高斯白噪声信号激励下,振动响应幅值的均方根值下降了26%。
其他文献
近些年,随着光栅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面积、高精度”已经是未来光栅制造的新标准。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光栅制造能力,但是在“大面积、高精度”光栅的制造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内制造光谱仪器所需的“大面积、高精度”光栅主要依赖于进口,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光谱仪器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研制出具备刻划大面积、高刻划密度衍射光栅的高性能衍射光栅刻划机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设计
面接触摩擦副广泛存在于工程应用中的多种场合,如机床导轨、关节轴承等。在摩擦副的使用寿命期限内,由于磨屑的形成或外部杂质颗粒的侵入,摩擦副的摩擦界面可能会由二体摩擦界面转化为三体摩擦界面。界面间第三体的粒度、数量等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影响异常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为研究多体摩擦界面的摩擦学特性,探索第三体颗粒在摩擦界面间的作用过程和颗粒物质性质在三体摩擦过程中的体现,搭建小型面接
汽车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依靠多级齿轮的不同传动比来适应各种行驶工况。齿轮在啮合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齿面温度上升。由于变速器内部结构紧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前非木材纤维仍是我国重要的制浆造纸原料。我国的麦草和稻草的数量多,最近竹浆造纸发展较快。传统的CEH漂白,漂白浆的强度损失大,白度稳定性差,且漂白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