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生计问题调研分析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离了贫困。但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从最初的救济帮助、笼统式的扶贫到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实施的精准扶贫,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视。而生计作为农户生存的基本需求,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乃至整个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生计,走上小康之路,并将有限的生计资源合理的配置使用,达到提升农户生计能力,实现生计的可持续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十个样本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指导下,对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后果及生计面临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生计受自然资本影响较大,生计类型以种植业为主,整个生计类型对自然资本的依赖性强,但从整体来说,农户所拥有的自然资本是匮乏的;农户生计方式简单,生计种类以1——2种为主,农户发展多种生计类型受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限制;受到生计资本的影响,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失多,农村人口流动非农化趋势加剧;以及现有的扶贫方式传统且单一,不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多样化生计;合理培育和发展区域内农户的生计资本,引导生计策略优化;激发农户创新意识,提升农户自身的谋生技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农户返乡创业。以期通过以上措施实现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其他文献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抵抗能力较弱,在人为放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植被退化、土壤劣化,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变异生态功能受损。为研究放牧强度对典型
2019年,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从学生学习投入的角度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位居于陕北地区的两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投入为对象进行研究,在已有大量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基于NSSE-CHINA的分析框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广泛。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功能单一、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因其在夏季制冷的同时能
“审美经验”作为一种与艺术等审美活动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或心理感受,自现代美学诞生之后即被视为它的核心范畴之一,在美学和艺术哲学中被频繁地讨论。二十世纪以来,现象学美学家、实用主义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推崇,在深化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时,也强化了审美经验的理论地位。反观同时代的大多数分析美学家们,却认为“审美经验”这一概念过于含混与模糊,而且也无力解决艺术定义和批评等问题,于是纷纷选择
水土流失引发的环境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泰山沂蒙山(泰沂山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麻栎、赤松、刺槐及其混交林是该区域重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在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本文以泰沂山区药乡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该流域麻栎林、赤松林、刺槐林、麻栎×赤松混交林四种植被类型土
黄土特殊的物质和结构组成决定了其具有渗透性、湿陷性,复杂的湿陷机理进而决定了其特殊的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浸水后结构破坏发生显著变形,引发的湿陷灾害一直困扰我国黄土
长久以来,我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孕育着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随着农村地区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垂直起降飞行器备受青睐,其主要升力部件——旋翼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涵道风扇作为旋翼的一种特殊构型,由于其安全性和高性能格外受到关注。涵道风扇是指旋翼被一个封
近年来,道路交通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出行交通便利,但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对于人民的生命及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新建和已
术语研究素来是专用语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法律术语的抽象性以及背后蕴藏的复杂法律内涵,不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普通人往往对其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然而,该领域跨学科的丰富特性却受到了翻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当今对于法律术语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研究领域,探讨德语法律术语的汉译研究则十分鲜见。在此背景下,笔者从自身的法律文本翻译实践出发,旨在尝试为德语法律术语翻译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