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低渗储层DST温度测试资料解释方法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气储层测试中,往往同步测试井底压力和温度动态数据。压力数据的解释方法已经十分成熟,而温度资料的解释工作在国内外开展很少,这降低了测试资料的利用率。实际上,温度测试资料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温度动态数据的测试精度高;另一方面,在一些渗流规律复杂的储层如低渗储层中,经常难以测得有效的压力数据,此时温度数据的解释就可作为获取油气藏参数的辅助手段。而且地下压力的传递也受到温度场的影响,单独考虑渗流场的压力试井解释模型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低渗储层温度测试资料的解释方法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充分研究低渗油气藏渗流特性和多孔介质传热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层中渗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影响,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规律,分别建立了低渗油藏和低渗气藏的热流耦合数学模型;使用数值求解方法,分别对上述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地层中温度和压力的动态分布;然后分析了热流耦合情况下井底温度和压力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温度动态的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应用本文方法对西湖凹陷低渗储层DST实测井底温度资料进行了拟合解释,得到了储层的热力学参数,并根据岩石储层中油、气、水三相热力学参数的差异,得到了目标储层中的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井在DST测试过程中,储层中的温度场和渗流场相互影响,在研究时应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是不断变化的:压力场的变化主要受储层导压系数的影响,根据压力资料可获得储层的渗透率参数;温度场的变化主要受岩石和流体的热力学参数影响,根据温度资料可求得储层的饱和度参数。综合应用压力和温度资料除解释结果更准确外,还可获得更多的储层参数(饱和度),为油气藏动态预测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基础资料。
其他文献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采出液综合含水率达90%以上,采油过程中产出污水量越来越大。采取污水回注的措施治理产出污水时,联合站至注水井沿程线路的累积结垢等污染问题严重,输送途中易导致水质二次污染。若能通过分析井口采出液的特性,研究其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堵塞规律,实现污水经井口简单油水分离处理后直接由注水井回注,不仅具有环境保护价值,提高经济效益,也为所研究储层的污水回注提供推荐水质指标。以
海底管道担负着海上油气安全运输的艰巨使命,是我国油气管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推出的一些有利政策,海洋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开发,海底管道里程数也在逐年攀升,其安全可靠性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研究了海底管道安全屏障绩效水平的变化规律,对安全屏障系统进行动态评估,这对预防海底管道泄漏事故的发生和后果恶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国内近年来发生的海底管道事故,总结归纳海底管道事故主要风险
为研究多跨连续梁-刚构桥地震易损性,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实际桥梁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建立不同桥墩、支座及桥台等桥梁构件易损性曲线,分析了全寿命周期内桥梁关键抗震构件桥墩的时变地震易损性,采用界限法估算桥梁结构系统的失效概率,研究算例桥梁的系统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损伤状态下,1#与4#桥墩较易出现损伤,5#桥墩其次,2#和3#桥墩的概率最小,即墩高、材料强度及
胜利油田在历经了40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含水率大于90%),尤其是A区块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开发阶段,强化采液是增加产油量和可采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提出一种适应于特高含水油田的合理产液量的计算模型,并针对计算出的合理产液量提出具体的调整工艺措施,对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的老油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的生产实际,进行室内流管实验确定产液量调整的理论
学位
塔中区块目的层多为碎屑岩,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区域内储层含水量高,油水关系复杂。在进行加密调整钻井时,现场采用了防窜性能优良的水泥浆体系,并严控施工过程,但测井资料显示其含水层的固井质量依然较差。固井二界面胶结性能是影响产层固井好坏的重要因素,也将直接影响油气井能否顺利交井及后期产量和寿命,考虑到该地区地层水成分复杂、矿化度高,且处于流动状态,分析可能是地层水对固井二界面的胶结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
在海底含砂集气管道输送过程中,会有液相析出。当流速低于临界流速时,砂粒便无法维持悬浮状态,将发生沉降。沉积在管道中的砂粒会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冲蚀、管道腐蚀。目前,防砂管理作为管道集输系统除砂的主流方式,旨在保证砂粒在管道内处于运移状态。即,通过预测维持砂粒运移所需的临界流速实现管道防砂管理。本文通过实验探究水平-竖直集气管道内砂粒运动规律、管道携砂特性、携砂临界流速,并建立模型实现砂粒临界流速的计
学位
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目前我国大部分老油田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分散,挖潜难度很大。由于储层纵向及平面的非均质,会产生不均衡驱替的现象,这种不均衡的驱替会导致地层内流场分布不均匀。随着开发的进行,这种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强驱与弱驱之间的差异也随之增大。由于老油田的注采井网固定,流线长期不变,会形成大量的无效驱替与水循环。因此,要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流场重构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