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肺癌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手术治疗仍是早期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胸部手术后(包括肺癌肺叶切除手术、肺减容术)的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浅快、活动后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肺不张,肺炎,肺栓塞等术后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如何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生存质量仍是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的共识是早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有利于肺癌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减少并发症,临床上主要采取呼吸肌训练、肢体肌力耐力训练、呼吸模式训练等手段促进术后康复。研究表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的肺功能最大可以下降到术前的30%~40%左右,而术后早期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可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Grams ST等报道了术后腹式呼吸训练能尽快恢复肺功能,改善气促等症状。然而,腹式呼吸易懂难学,一对一的人工指导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呼吸训练装置的效果未得到有效证实,不少文献报道诱导性肺量计等呼吸训练装置可增加呼吸肌做功,呼吸训练的效果受到干扰。如何进行呼吸训练,使术后患者快速建立有效的呼吸模式并且不增加呼吸肌做功,仍需进一步研究。呼吸电刺激训练是一种结合腹式呼吸、电刺激膈神经和声光信号提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的呼吸训练方式,它能控制患者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有助于患者形成有效的深慢呼吸并且放松辅助呼吸肌。该呼吸训练技术已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并取得一定疗效,那么对于肺叶切除术后的患者,呼吸电刺激训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训练方式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本实验探索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训练方式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一种新型的呼吸训练方式对肺叶切除术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肺外科住院的患者。病例入选标准:①计戈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②术前功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2;③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80岁。排除标准:①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常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试验前后评估者;②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如肿瘤恶病质等;③既往有肺部手术病史者;④合并严重认知或情感功能障碍,不能按要求完成试验者;⑤合并严重神经骨关节或肌肉疾病,不能配合评估者;⑥合并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支气管哮喘,或呼吸肌疲劳不适宜行吸气肌训练者;⑦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⑧合并严重心脏疾病,心功能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以上(含Ⅲ级),入选前六个月有迟发性心梗记录,1年内患心肌梗死者。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肺叶切除术术后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呼吸电刺激训练+术后常规治疗,训练频率为每次训练20min,每周训练3次,共进行4周;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治疗。术后常规治疗包括术后药物治疗和术后护理,术后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第一天、第二天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祛痰、舒张支气管等药物以及营养支持等。术后护理包括戒烟、呼吸康复知识宣教等。呼吸电刺激训练呼吸电刺激训练是在呼吸电刺激训练仪的辅助下进行,该仪器有两个交替输出通道,A通道输出双向对称方波,脉宽0.5ms,频率35Hz;B通道输出低频调制中频正弦波,载波4kHz正弦波,调制波为50Hz正弦波。A通道的主电极分别置于双侧体外膈神经投射点,即锁骨上2~3cm与胸锁乳突肌外侧交叉点;B通道两电极并置于两侧中下腹。A通道刺激膈神经使膈肌活动增强,吸气增加;B通道刺激腹肌,使腹肌收缩增强,呼气增加。在A、B通道交替输出的同时伴有提示吸气和呼气的声音信号,令患者能够主动配合训练,患者可随着声音信号及A、B两路电流刺激自主地配合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训练的频率从12次/分,逐渐减慢至8次/分。吸呼比例为1:1.5-1:2。观察指标两组分别评估干预起始时的肺功能(FEV1和FVC)、6MWD、Borg指数、运功心肺功能(W、AT、02pulse、VO2max/kg)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呼吸电刺激训练进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再次评估以上各指标,并且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具体处理过程。肺叶切除术后的肺部并发症的种类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肺部感染、气胸、支气管痉挛、肺栓塞、呼吸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乳糜胸、肺残端漏气(胸腔引流管停留时间超过7天),记录呼吸电刺激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具体处理措施。结果肺功能干预后4周重新测评肺功能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的肺功能参数FVC、FEV1较前均有提高,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改变量ΔFVC和ΔFEV1比较,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心肺功能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主要由六分钟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两组的最大功率W和最大耗氧量VO2max/kg、AT、O2pulse、及6MWD均较前增加,试验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改变量相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org指数干预后4周,两组运动后的Borg指数均较运动前降低(P<0.05),而试验组的变化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试验组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8项指标均较前有改善(P<0.05),但其中两组生理职能(RF)、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三项的改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的改变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肺部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有2例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术后并发症分别为术后肺不张1例,肺漏气1例;对照组有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8%,术后并发症分别为术后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进行呼吸电刺激功能训练过程中以及两组患者在评估过程中未出现晕厥等任何不良反应,各个纳入病例均按时完成试验,无中途退出者。结论1.呼吸电刺激训练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可行的;2.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气促气喘等症状,提高肺功能;3.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提高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4.呼吸电刺激训练可能对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