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就,政府对高校科研加大了支持力度,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经费收入、支出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时有发生,并遍布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整体科研环境,破坏学术有序竞争,阻碍学术创新进步。在对科研者、科研单位带来极大利益与名誉损害的同时,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科研质量下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扩大的负面效应影响到大学功能的发挥,阻碍社会整体发展。归纳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典型表现,找到机会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治理高校机会主义对于高校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科研中机会主义的典型表现有寻租行为,科研成果高重复低质量,肆意署名“搭便车”行为,研究经费违规使用现象等。以上机会主义产生有多种原因,机制缺陷为主要原因,如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缺陷,政府、科研主管部门、高校在对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利。科研考核制度的负面影响加大了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简单的量化评价催生了低质的科研成果,同行评议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考核有失公平。奖励制度过于注重科研成果造成科研者违规行为,物质奖励又偏离了激励的根本目的。同时经费管理制度的松懈减轻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难度,加之机会主义行政处分力度远大于刑事责任的追究,科研领域内机会主义的成本低,使更多心存侥幸的科研者选择了机会主义。通过对美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策略的转变历程进行分析,认为在结合美国经验的同时要在整体上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提高契约稳定性。其次改进科研考核制度,遵循学术为本的原则。将成果、物质激励制度向绩效、精神奖励制度转变。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预算评审机制、实现全程监控机制、分期投入经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科研诚信法制建设,提高机会主义成本。拓宽监管渠道,加强政府管理力度,与科学共同体共同做好科研诚信教育,联合社会共同监督。笔者在如何选择高校科研中的机会主义治理路径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治理我国高校科研中的机会主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