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语言不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载体,而且还由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而形成了世界英语并演变成了不同的英语变体。如今,英语融入了日本,印尼,中国等非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语言在吸收非英语国家的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英语变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的英语变体已经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以及被世界认可,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于中国英语的肯定和普及还存在一些疑问,同时从语言接触角度来分析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有必要在语言接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日报》的中国英语词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与其他数据来源不同的是,《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内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对外英文报纸,含有大量的中国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是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重要渠道。语言接触分为自然接触和非自然接触,其中文化接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明确了内外因联系引起的接触型变化以及词汇借用和语义变化作为语言接触的主要结果。因此,将语言接触与中国英语词汇从形成,语义变化,影响因素等方面特征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合理可行的,同时还有利于中国英语的传播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加强。总的来说,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一)中国英语词汇是如何构成的?(二)中国英语的词汇意义如何变化?(三)从语言接触理论来看,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最近两年的中国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些词汇之前已经出现过,在此期间的具体语境中仍然有所提及,同样作为研究的数据。整个研究过程如下:首先从《中国日报》中词汇的收集和选取的一些典型实例入手,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探索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其次,在详细分析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语义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内外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国英语的形成主要涉及汉语借词,译借词和新造词三个方面。汉语借词来源包括标准普通话,粤语方言词和闽语借词;其中纯借词和混合词也属于汉语借词。译借词则分析了其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在结构上,译借词主要由名词词组构成,其中补充式和偏正式为两大类型特点;在形式上,译借词采用数字组合和对应关系;在内容上,中国英语具体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新造词中有三种缩写形式:英文单词缩写,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形成新词,以及英文单词和汉语拼音混合缩写词。另外,新造词还分为英语新造词,英汉新造词和汉语新造词。(二)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变化包括外延意义,内涵意义以及词义转移。在范围上,词义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在内容变化上,表现为词义的褒贬转换;词义的转移则主要以修辞手法体现出来,主要包括隐喻,转喻,夸张和拟人。(三)在分析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和语义变化的基础上,影响中国英语词汇特征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中国人对语言新变化的积极态度等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语言内在的变化,语言特征可并入系统的程度以及语言机制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中国英语词汇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英语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接触,学习中国英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因此,全面掌握中国英语词汇是一个既基础又十分必要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能丰富世界英语的多样性,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