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侵染途径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于1998年从鳜鱼中分离出来。该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与组装,具有囊膜,直径为150 nm,是细胞质双链线状DNA病毒。ISKNV对鳜鱼、石斑鱼、大黄鱼等多种海淡水养殖鱼类的致死率极高,是危害我国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毒病之一。病毒能够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感染宿主细胞,有的病毒通过与细胞质膜融合的方式进入,极少数可以直接从细胞表面进入宿主细胞,绝大部分病毒通过内吞方式侵染宿主细胞。通过内吞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网格蛋白包被小泡介导途径clathrin-dependent entry pathway; 2)小凹介导途径endocytosis via caveolae;3)巨胞饮途径macropinocytosis;4)吞噬途径phagocytosis; 5)不依赖于网格蛋白及窖蛋白的内吞途径。Caveolae调控的侵染途径是胆固醇依赖的,需要dynamin及caveolin-1协助,与一定的信号通路相关的一种内吞途径。本文分析了ISKNV的动力学特征后,认为其通过caveolae调控的内吞途径进入宿主细胞的可能较大。进一步的实验中,我们采用对各种内吞途径具有特异干扰作用的的药物处理鳜鱼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记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胆固醇的去除能够显著降低ISKNV的感染率,同时,ISKNV的侵染对caveolin-1及dynamin有依赖,并且受到三种不同信号通路的激酶调控。简言之,我们证明ISKNV侵染鳜鱼细胞是通过caveolae依赖的内吞途径。其次,我们通过蔗糖密度梯度共分离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caveolin-1在侵染过程中与病毒蛋白之间存在着共定位的关系。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的习惯,在每年的农产品生产统计中,马铃薯一向是与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并列,统计为粮食的。因此,希望我提供的有关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总体背景情况,对于各位讨论马铃薯问题,有一些参考作用。  我认为,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来确保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第一,要不断加强国内生产能力。首先需要严格执行好保护耕地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非农业用地的效率。要强化农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