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各种药物引起肝损伤病例报道呈增多趋势,药物致肝衰竭也时有发生,所以该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临床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容易误诊和漏诊,给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困扰。本文作者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包含部分药物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的临床特点作相关研究,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对象和方法:收集天津第三中心医院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近6年病案首页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或“药物性肝炎”病例,除外合并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后,选择单一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159例,其中包含肝衰竭1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服药时间、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及分型、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理学特点、肝衰竭情况、住院天数以及相关治疗等临床数据加以分析。统计学方法:两组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两组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7例,女性102例;年龄18岁-82岁,平均(50.8±14.1)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抗结核药6例(3.8%);保健品5例(3.1%);解热镇痛药4例(2.5%);糖皮质激素类2例(1.3%),性激素1例;神经系统药物2例(1.3%);降压药降脂药各2例(1.3%);抗甲状腺药2例(1.3%);其他不明原因7例(4.4%)。159例中单一用药者122例(76.7%),联合用药37例(23.31%)。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多(61.4%),冬季较少(16%)。乏力66例(41.5%),消化道症状101例(63.5%),尿黄131例(82.4%),发热12例(7.5%),皮疹、皮肤瘙痒11例(6.9%),1例无症状。其中血抗核抗体ANA阳性38例(23.9%)。肝组织活检19例,病理学特点:主要有胆汁淤积或胆栓14例,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8例、点灶状坏死11例、碎屑状坏死2例、大片状坏死1例,纤维性增生4例,淋巴细胞、混合细胞浸润13例,凋亡小体2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肉芽肿及色素沉着各1例。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肝细胞型ALT、AST更高,胆汁淤积型ALP及总胆红素更高。肝衰竭17例(10.7%),死亡4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