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标记和线粒体DNA两种分子标记从核内和核外遗传物质两个水平研究了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玛曲牦牛、碌曲牦牛、夏河牦牛、天祝牦牛、天祝白牦牛和肃南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了聚类、网络关系、主成分和遗传结构等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240个个体15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146个等位基因,15个微卫星座位平均等位基因数为9.73。15个微卫星座位中,MGTG7座位多态性最高。15个微卫星座位在每个群体中共发现的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74~106个,其中在玛曲牦牛群体中为最多(106个),其次为碌曲牦牛群体(99个)和夏河牦牛群体(96个),在天祝牦牛群体为91个,肃南牦牛群体为87个,在天祝白牦牛群体仅为74个。2.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数值表明在研究的6个牦牛群体中,来自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天祝白牦牛和肃南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3.DA和DS遗传距离的数值表明,在研究的6个牦牛群体中,来自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牦牛群体(玛曲牦牛、碌曲牦牛和夏河牦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余3个来自祁连山的牦牛群体(天祝牦牛、天祝白牦牛和肃南牦牛)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4.在以DA和DS遗传距离为基础构建的NJ系统树中,6个牦牛群体分为明显的两支,即天祝牦牛、天祝白牦牛和肃南牦牛3个群体聚为一类,而玛曲牦牛、碌曲牦牛和夏河牦牛群体另为一类。5.主成分PC1-PC2-PC3的三维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碌曲牦牛群体、夏河牦牛群体和玛曲牦牛群体具有相似的主要成分,而天祝牦牛、天祝白牦牛和肃南牦牛3个群体间具有相似的主要成分。6.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15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数据的遗传结构推导分析表明:当k=2时,肃南牦牛群体、天祝牦牛群体和天祝白牦牛群体在遗传结构相似,可归为一类,而玛曲牦牛群体、碌曲牦牛群体和夏河牦牛群体在遗传结构上相似,归为另一类。7.研究发现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240个个体的mtDNA D-loop全序列长度变异为891~895bp,其中(G+C)含量为38.80%,(A+T)含量为61.20%,说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mtDNAD-loop区富含A和T。8.6个牦牛群体240个体mtDNA D-loop序列共发现60个变异位点,变异主要集中在200~400bp之间,变异位点数为29个,占总变异位点数的48.33%,说明该区域为牦牛mtDNAD-loop区的高变区。9.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240个牦牛mtDNA D-loop序列通过分析共发现41种单倍型。其中在玛曲牦牛和碌曲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多,均为21个,其次为夏河牦牛群体,单倍型数为18个,但在天祝白牦牛群体发现的单倍型数最少,仅为11个。单倍型多样度在玛曲牦牛群体和碌曲牦牛群体都较高,其值均在0.900以上,但在天祝白牦牛群体较低,仅为0.662;其次在肃南牦牛群体中也较低,为0.754。核苷酸多样度的数值反映的结果与单倍型多样度反映的结果一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以玛曲牦牛群体最高,为16.47,而在天祝白牦牛群体仅为8.20。10.用41个研究发现的牦牛mtDNA D-loop的单倍型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和网络关系分析表明,甘肃境内6个牦牛群体可能具有2个母系起源,这一结果与6个牦牛群体核内微卫星DNA标记研究结果一致。